瓦窑堡的炉火依旧炽烈,坦克与自行火炮的研发生产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稳步前行。然而,战场的威胁从来不止于地面。随着八路军在各条战线,尤其是敌后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和主动出击,日军愈发依赖其空中优势,企图用轰炸和侦察来弥补地面力量的不足,压制和摧毁我方的军事潜力与民生基础。日军侦察机如同讨厌的苍蝇,在根据地上空嗡嗡盘旋,指引着轰炸机将死亡的铁雨倾泻而下,给部队机动、后勤运输和群众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如何有效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成了摆在各级指挥员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各根据地兵工厂虽然通过技术共享,已经能生产步枪、机枪乃至迫击炮,但专业的防空武器,尤其是有效的中高空防空武器,依然极度匮乏。前线部队大多只能依靠轻机枪和步枪对空射击,效果甚微,更多是起到一种心理威慑和士气鼓舞的作用。
这个问题也摆到了林烽的案头。看着几份关于日军空袭造成损失的报告,他陷入了沉思。单纯指望瓦窑堡立刻量产高性能的专用高射炮是不现实的,那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必须找到一个立足现有条件、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并且能够推广的解决方案。
这天,在林烽的主持下,一场关于防空作战的小型研讨会在瓦窑堡召开,参加的有杨勇、荣克等几位核心工程师,还有几位从一线部队轮换下来休整、对防空有切肤之痛的指挥员。
一位脸上带着伤疤的步兵团张营长激动地说:“林主任,各位工程师,你们是不知道,小鬼子的飞机有多嚣张!飞得那么低,连飞行员的脸都能看清楚!就用机枪扫射我们的行军队伍,扔炸弹炸我们的村庄!咱们的战士用机枪打,子弹够不着,就算偶尔蒙中了,也像给飞机挠痒痒!太憋屈了!”
另一位负责后勤运输的王队长也补充道:“是啊,我们的运输队现在最怕白天行动,鬼子的侦察机一来,轰炸机没多久就跟来了,损失太大了!咱们得想办法把天给它遮起来!”
林烽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站起身,走到那块熟悉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个简单的坐标轴。
“同志们,大家说的问题都很现实。我们现在缺专业的防空高射炮,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动手。”林烽的声音沉稳而清晰,“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把我们现有的、不同层次的防空火力,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互补的、覆盖不同空域的防空网!”
他在坐标轴的纵轴上标出了高度,横轴标出了武器类型。
“大家看,”他用粉笔在2000米左右的高度画了一条横线,“鬼子的飞机,为了准确轰炸和侦察,很多时候必须进入中低空,甚至是低空。这是我们能够得着、能对其构成威胁的空域!”
“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高射机枪与高射炮(如果有可能)联动的分层防空体系。”林烽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构想:
“第一层,也是我们目前最容易实现、能够快速部署的,是高射机枪层。”他在2000米以下的区域画了一个圈,“利用我们各根据地已经能大量生产的民二四式重机枪(仿马克沁) 和仿捷克式轻机枪,进行简单的改装,主要是加装专用高射支架和环形瞄具。马克沁重机枪射程远,弹幕密度大,有效射高可以达到1500米左右,负责拦截1500米以下的敌机,特别是低空扫射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捷克式轻机枪更灵活,可以对付1000米以下的低空快速目标,弥补重机枪转向不够灵活的弱点。”
他看向几位指挥员:“这一层,要求各部队在重要目标,如指挥部、兵站、交通枢纽、集结地周围,预先设置高射机枪阵地,形成交叉火力。鬼子飞机敢低飞,就让它尝尝‘弹雨洗脸’的滋味!”
“第二层,是我们需要努力争取的,高射炮层。”林烽在2000米以上的区域又画了一个圈,“这一层,主要依靠我们可能拥有的、或者未来能够制造的中小口径高射炮,比如仿制的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或者咱们自己正在攻关的37毫米高射炮。这些火炮射高能覆盖2000米到5000米甚至更高,射速快,弹丸威力大,专门负责打击中高空的敌轰炸机群,迫使它们不敢轻易进入投弹航线,或者在高空投弹从而降低精度。”
“关键在于,”林烽用粉笔将两个圈连接起来,画了一个双向箭头,“这两层必须联动! 信息要共享。高射炮阵地的观察哨,要能及时将高空敌机的信息通报给周边的高射机枪阵地;同样,高射机枪阵地发现低空敌机企图突防,也要立刻预警。形成高炮打高度,机枪封低空,高低搭配,远近结合,让鬼子的飞机无论从哪个高度来,都会撞上我们的火网! 这叫‘防空无死角’!”
这个方案清晰、务实,立刻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妙啊!”张营长一拍大腿,“咱们现有的家伙就能用上!马克沁架上高射脚架,不就是现成的高射机枪嘛!这法子行!”
荣克也从技术角度表示支持:“高射支架和环形瞄具的结构相对简单,各根据地自己就能加工生产,推广起来很快。关键是这个联动的理念,能把分散的火力拧成一股绳!”
杨勇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尝试给一些高射机枪阵地配发有限的电光曳光弹,夜间也能指示目标,修正弹道,吓也能吓鬼子飞行员一跳!”
方案既定,立刻以瓦窑堡的名义,连同简易的高射支架和环形瞄具图纸、阵地选择和火力配置要点,迅速下发到各主要根据地。各军区兵工厂闻风而动,立刻开始了“机枪变高炮”的改装工作。车间里,老师傅们对照图纸,加工着可以调节角度的高射支架,学徒们则在机枪的普通表尺旁,加装那个带着预测环和瞄准针的、看起来有点复杂的环形对空瞄具。战士们则在选定的阵地上,挥汗如雨地挖掘机枪工事,确保射界开阔,又能得到必要的防护。
效果立竿见影。
就在方案推行后不到一个月,捷报接连传来:
晋察冀军区报告: 日军三架九七式重爆击机(轰炸机)企图轰炸我山区兵工厂,在进入目标区前,遭遇我预设高射机枪阵地的猛烈拦截。密集的弹雨迫使敌机仓促爬高,正好进入了我们仅有的两门(缴获修复的)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的有效射界!高炮分队沉着射击,击落一架,击伤一架!余下一架狼狈逃窜,投下的炸弹大部分落入无人山谷。
山东军区报告: 日军一架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依仗其高空高速,频繁在我根据地纵深进行侦察。我防空观察哨提前发现,引导附近三个高射机枪阵地(使用改装马克沁)进行集火射击。敌机驾驶员显然大意,未及时爬升,被交叉火网击中发动机和油箱,凌空爆炸解体!
晋冀鲁豫军区报告: 我运输车队在白天行进时,遭遇四架日军九九式轻爆击机低空扫射。随行护卫的、架设在卡车上的两挺“捷克式”高射机枪(临时加装简易支架)立即开火,迅猛的火力当场击落一架,其余三架见势不妙,拉起机头逃逸,车队损失轻微。战士们欢呼:“咱们的‘鸡脖子’(对捷克式机枪的戏称)也能把‘铁鸟’给捅下来!”
据统计,在采用分层联动防空体系后的头三个月里,各根据地累计击落日军各种型号轰炸机3架、侦察机5架,击伤更多。日军的空中活动明显变得谨慎起来,侦察机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大摇大摆地低空拍照,轰炸机也往往选择在更高空域进行意义不大的盲目投弹,精度大降。
消息传回瓦窑堡,林烽和工程师们都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再次证明,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战术组织和现有装备的潜力挖掘,完全能够有效应对敌人的优势领域。
张营长再次来到瓦窑堡领取补充装备时,握着林烽的手,激动地说:“林主任,你们这个‘高低搭配’的法子太管用了!现在小鬼子的飞机再也不敢那么放肆了!咱们的战士都说,这天空,总算不是小鬼子一家独大了!”
然而,林烽在高兴之余,头脑依然清醒。他知道,日军绝不会坐视自己的空中优势受到挑战。现有的联动防空体系虽然有效,但主要依赖于目视观察和简易通讯,反应速度和信息传递效率有限。而且,随着日军可能投入更先进的飞机或采取新的战术,例如夜间轰炸或低空高速突防,现有的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日军接下来会采取怎样的反制措施?是更先进的飞机,还是更狡猾的战术?而瓦窑堡和各根据地的防空力量,又该如何进一步升级,以应对未来更严峻的空中威胁? 这场与“天”斗的博弈,才刚刚进入中盘,更大的挑战,或许已在云端之上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