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太行山,万物生机勃发。瓦窑堡兵工厂里,一场关于人才评价体系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这天清晨,林烽在巡视总装车间时,注意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年轻技工小陈正对着一个57mm反坦克炮的炮闩发愁,而旁边的高级技工老赵却因为要去修理一台普通车床而被临时调走。
厂长,这样不行啊!老周趁着休息间隙,凑到林烽身边低声道,现在咱们厂里,能修车床的会修车床,能造炮管的却也得去修车床。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唐忠祥正好拿着生产报表经过,闻言推了推眼镜:数据显示,高级技工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在处理普通技术问题。这对特种武器生产确实是个浪费。
王老铁刚从炼钢车间过来,抹了把汗插话道:要我说,就得专门培养一批专门造炮的技工!就像古代铸剑师,一辈子就钻研这一门手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过林烽的脑海。他立即召集各车间负责人开会,在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同志们,我建议在现有的技工评级体系上,新增一个特种武器技工等级!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新颖的想法吸引住了。
老周第一个反应过来:特种武器技工?意思是专门造重武器的技工?
没错!林烽站起身,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新的评级体系,普通技工分三级,高级技工之上,设立特种武器技工。要获得这个称号,必须能独立完成57mm炮管加工,或者122mm加农炮炮架组装!
唐忠祥立即拿出计算尺开始计算:按照这个标准,全厂目前可能只有不到二十人能达到要求。
要的就是精益求精!王老铁拍案叫好,这就像打铁一样,百炼才能成钢!
消息一传出,整个兵工厂都沸腾了。年轻技工们跃跃欲试,老师傅们则暗自较劲。谁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个称号,更是技术和地位的象征。
为了制定考核标准,林烽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组。唐忠祥负责理论考试部分,老周负责实操考核,王老铁则负责材料知识测试。
理论考试是不是太难了?老周看着唐忠祥出的试卷直皱眉头,这些微分方程,连我都看不懂!
唐忠祥推推眼镜,认真地说:要造好炮,必须懂理论。炮管壁厚与膛压的关系,这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
王老铁倒是很实在:我这一关简单,能分辨出各种特种钢的材质,知道热处理温度就行!
最难的还是实操考核。林烽亲自设计了考核项目:要求考生在八小时内,独立完成一根57mm炮管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全过程,精度必须达到设计标准。
第一次模拟考核时,五个自告奋勇的高级技工全军覆没。
完了!光是一个深孔钻我就用了六小时!一个老师傅垂头丧气地说。
年轻的小陈更惨,在加工膛线时操作失误,直接把炮管给报废了。
厂长,这个标准是不是定得太高了?老周看着一地的废料,心疼不已。
林烽却毫不退让:高?前线的战士能用我们造的炮保住性命,这个标准一点都不高!
就在这时,一直在旁观的沈泉突然插话:厂长,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先搞个特训班?就像我们部队训练神枪手一样,集中培养!
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第一期特种武器技工特训班很快开班,二十名优秀技工入选。林烽亲自担任班主任,唐忠祥、老周、王老铁分别授课。
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是唐忠祥的理论课,下午是老周的实操课,晚上还有王老铁的材料学讲座。
第一天理论课,唐忠祥在黑板上写满了微积分公式,底下坐着的技工们个个目瞪口呆。
唐工,咱们就是些大老粗,这些弯弯绕绕的公式,实在看不懂啊!一个老技工忍不住抱怨。
唐忠祥扶了扶眼镜,突然换了一种讲解方式:大家打过枪吧?子弹出膛后为什么是抛物线?这就是微积分要解决的问题。造炮也是一个道理,要计算弹道,就要懂这些公式。
这么一比喻,大家顿时觉得亲切多了。林烽在窗外看到这一幕,满意地点点头。
实操课上,老周使出了看家本领。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用最朴实的语言传授给学员们。
加工炮管,最重要的是手感。老周示范着操作,就像老中医号脉,手上的感觉很重要。进刀太快会震刀,太慢又影响效率。
王老铁的材料课更是妙趣横生。他抱来一堆各种钢材,让学员们蒙上眼睛,仅凭手感分辨材质。
这是铬镍钢,手感特别沉。
这是锰钢,敲击声音清脆。
这是普通碳钢,硬度最低。
最精彩的还是实战考核。考场设在新建的特种加工车间,十台经过改装的专用机床一字排开。考核现场,林烽特意请来了总部兵工部的领导观摩。
第一个上场的是老赵。作为厂里最资深的技工,他沉稳地走到机床前,仔细检查了每一个部件。
开始!随着林烽一声令下,老赵立即进入状态。粗车外圆、钻孔、镗孔、拉膛线...每一个步骤都如行云流水。
漂亮!观摩的领导忍不住赞叹,这手法,简直是在雕琢艺术品!
然而在最后拉膛线时,老赵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机床的一个固定螺栓有些松动。
请求暂停!老赵举手示意,机床有隐患,需要调整。
这个意外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老周想要上前帮忙,被林烽拦住了:让他自己处理。
老赵不慌不忙,找来工具紧固螺栓,又重新校准了机床。虽然耽误了二十分钟,但后续加工一气呵成。
时间到!计时员喊道。
经过检测,老赵加工的炮管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精度甚至超过了设计要求!
老赵,好样的!王老铁激动地拍着老赵的肩膀。
接下来上场的小陈却遇到了麻烦。在加工到一半时,刀具突然崩裂。年轻的小陈顿时慌了神,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
冷静!林烽在场外提醒,想想特训班教过的应急处理!
小陈深吸一口气,迅速更换刀具,重新对刀。虽然最终超时十五分钟,但加工出的炮管质量也达到了标准。
最让人意外的是女技工秀兰。这个平时文文静静的姑娘,在加工炮管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腻。她加工的炮管内壁光洁度,创造了兵工厂的新纪录!
太不可思议了!检测员连连惊叹,这光洁度,连进口机床都很难达到!
考核持续了一整天。最终,十名技工通过了严格考核,获得了首批特种武器技工认证。
授勋仪式在兵工厂广场隆重举行。总部兵工部领导亲自为十人佩戴上特制的徽章——一枚铸有炮管和齿轮图案的铜质徽章。
同志们,林烽在仪式上激动地说,今天你们获得的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今往后,兵工厂最核心的零件生产就要靠你们了!
老赵代表获认证技工发言,这个平时不善言辞的老工人,激动得声音发颤:我老赵在兵工厂干了十几年,今天是最光荣的一天!我向厂长保证,向全厂同志保证,一定把咱们的炮造得比鬼子的更好!
仪式结束后,林烽立即对生产体系进行了调整。十名特种武器技工被分配到最关键的生产岗位,专门负责炮管加工、炮架组装等核心工序。
效果立竿见影。在老赵的带领下,炮管加工车间的产品合格率从百分之八十五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五。秀兰改进了炮管内壁抛光工艺,使炮管寿命延长了百分之二十。小陈设计的新式夹具,让炮架组装效率提高了一倍。
厂长,这个特种武器技工制度真是太棒了!一个月后,老周拿着生产报表兴冲冲地来找林烽,这个月反坦克炮的产量又创新高,而且质量更稳定了!
唐忠祥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年轻技工们现在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据我了解,已经有五十多人报名参加下一期特训班了。
王老铁笑着说:现在厂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当技工就当特种武器技工
然而,林烽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在月底的总结会上,他提出了新的设想:同志们,特种武器技工制度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我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再设立首席技工总技工等级...
这个宏伟的蓝图让所有人都振奋不已。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兵工厂的车间上,也洒在工人们充满希望的脸上。
在这个春天的尾声,瓦窑堡兵工厂不仅造出了精良的武器,更培养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将成为八路军兵工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看似简单的想法——给技术人才应有的荣誉和地位。在这个被炮火洗礼的年代,知识和技能正在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