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的初冬,瓦窑堡兵工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架被击伤的日军侦察机歪歪斜斜地从厂区上空掠过,最终坠毁在后山。这场虚惊让林烽站在院子里,望着天空久久不语。
厂长,您看啥呢?牛大力凑过来,也跟着抬头望天,小鬼子这破飞机不是已经掉下来了吗?
林烽收回目光,神色凝重:老牛,你说要是下次来的不是侦察机,而是轰炸机,咱们这些车间能扛得住吗?
这话让众人都沉默了。老张推了推眼镜:厂长说得对,咱们确实需要防空武器。
小豆子怯生生地举手:我听说鬼子有一种13.2毫米高射机枪,专门打飞机的...
林烽眼睛一亮:没错!咱们也要造自己的高射机枪!
说干就干。研发组立即开始研究高射机枪的设计。第一个难题就是枪管——13.2毫米的口径比现有的任何枪管都要粗大得多。
这哪是枪管,分明是小炮管!牛大力看着设计图纸直咂舌,这么粗的管子,怎么镗孔啊?
现有的镗床根本加工不了这么粗的枪管。王老铁试着手工锻造,结果一锤子下去,枪管毛坯直接裂成了两半。
不行不行!王老铁气得直跺脚,这活儿太精细,俺这老手艺使不上劲!
林烽带着技术骨干们在车间里转了三天,最后把目光停在了一台废弃的大型镗床上。
这台镗床是去年从太原搬来的,一直没人会用。老张说,据说原来是加工火车轴的。
小豆子仔细检查了镗床:厂长,这台机器理论上能加工13.2毫米的枪管,但是精度可能不够。
精度不够就想办法提高精度!林烽挽起袖子,咱们来改造这台镗床!
改造过程异常艰难。第一次试机时,镗刀刚接触枪管就发出刺耳的尖叫,然后的一声断了。
这钢太硬了!牛大力心疼地捡起断掉的镗刀,这一把镗刀值三斤猪肉呢!
小豆子琢磨了半天:咱们能不能分步骤来?先粗镗,再精镗?
这个想法得到了林烽的认可。他们改进了工艺,先用普通镗刀粗加工出枪管雏形,再用特制的精镗刀进行精细加工。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枪管壁厚不均匀。第一次加工出的枪管,一边厚一边薄,活像个歪脖子树。
这样不行!林烽用游标卡尺测量着,壁厚误差必须控制在0.3毫米以内,否则承受不住发射时的高压。
王老铁想了个土办法:在镗床上挂个重锤,靠重力保持稳定。
这个办法还真管用。改进后的镗床加工出的枪管,壁厚误差控制在了0.2毫米以内。
就在大家以为问题解决时,最关键的难题出现了——双联装机构。要把两根枪管完美地并联在一起,既要保证射击同步,又要考虑后坐力平衡。
这可比娶媳妇还难!牛大力看着设计图直挠头,两根枪管要像双胞胎一样默契。
第一次试制的双联装架,刚装上枪管就歪向一边。第二次改进后,虽然不歪了,但是两根枪管的轴线不平行。
这样打出去的子弹,怕是能画个八字!老张开玩笑说。
小豆子整天泡在车间里,对着双联装机构发呆。一天深夜,他偶然看到王老铁在用水平尺校准机床,突然来了灵感。
厂长!我明白了!小豆子兴奋地跑进办公室,咱们可以用水平仪来校准双联装机构!
这个办法立竿见影。经过水平仪校准的双联装架,终于让两根枪管实现了完美平行。
首两根枪管加工成功的那个傍晚,整个车间都沸腾了。王老铁抚摸着光滑的枪管内壁,老泪纵横:这辈子能造出这样的家伙,值了!
测试那天,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当装填好的高射机枪指向天空时,连见多识广的李云龙都惊呆了。
好家伙!这要是朝鬼子的飞机来上一梭子,准保让他们喝一壶!
第一次试射,只装填了少量火药。随着的一声闷响,枪管纹丝不动,完美承受了高压冲击。
成功了!车间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牛大力激动地抱起小豆子转圈:好小子!真让你搞成了!
林烽仔细检查着枪管,满意地点头:接下来要解决供弹机构和瞄准具的问题。
随着首两根枪管的成功,瓦窑堡兵工厂开启了防空武器研发的新篇章。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中国军工人用智慧和汗水,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坠落的日军侦察机,和那句咱们也要造自己的高射机枪的誓言。在这片黄土地上,保家卫国的利器正在一件件诞生,为抗战胜利铸造着最坚实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