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盛夏,瓦窑堡兵工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晋察冀根据地的老周。他带着两个沉甸甸的麻袋,脸上却写满了忧愁。
林厂长,可算见到您了!老周一把握住林烽的手,声音沙哑,咱们敌后的兵工点,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原料啊!
说着,他打开麻袋,里面全是奇奇怪怪的:断裂的犁头、破旧的铜壶、甚至还有几块寺庙里拆下来的铜匾。
这些都是老乡们省出来的,老周苦笑着,可光靠这些,连子弹复装都供不上啊!
林烽蹲下身,仔细翻看这些,眉头越皱越紧。这时牛大力凑过来,拎起一个破铜壶直咂嘴:好家伙!这玩意儿能造子弹?打个铜勺还差不多!
老张也围过来看热闹:可不是嘛!咱们厂里最次的料都比这个强。
林烽却突然眼睛一亮:等等!老周,你们附近有没有铁路线?
有啊!正太铁路就在二十里外,鬼子看得可严了!
太好了!林烽一拍大腿,铁轨就是最好的钢材!
这话把大家都说懵了。牛大力瞪圆了眼睛:厂长,您该不会是想...拆鬼子的铁轨吧?
正是!林烽兴奋地说,不仅是铁轨,还有铜钱、铜器,甚至老墙土里的硝石,都是好原料!
老周激动得直搓手:要是真能解决原料问题,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说干就干。林烽立即召集各车间技术骨干,成立原料攻关小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安全拆卸铁轨。
这事儿我在东北干过!牛大力来了精神,得先用火烧红铆钉,再用大锤...
林烽打断他,你那套太费事,动静也大。咱们得研究快速无声的拆卸方法。
经过反复试验,小组终于摸索出一套无声拆轨法:先用特制扳手松动鱼尾板,再用杠杆原理轻轻撬起铁轨。
为了验证这个方法,林烽特意带着小组在厂后的废弃铁路上做了次实战演练。
看我示范!林烽亲自操刀,只见他熟练地操作着特制工具,不到十分钟,一段铁轨就悄无声息地被拆了下来。
神了!老周看得目瞪口呆,这比我们以前快多了!
牛大力不服气地嘟囔:这活儿我在行,让我试试!
结果这位八级钳工一上手就闹了笑话——用力过猛,工具卡死了。最后还是小豆子想出了解决办法,用煤油浸润后才取出来。
看见没?林烽笑道,光有力气不行,还得用巧劲。
接下来研究土法炼硝。这可难住了大家。老张拿着个土疙瘩直发愁:这玩意儿能提炼出硝石?
当然能!林烽信心满满,老周,带我们去看看你们的老墙。
在厂区一堵废弃的老墙前,林烽指着墙根泛白的土壤说:就是这里!把这些土刮下来,用水浸泡,再过滤蒸煮,就能得到硝石。
小豆子好奇地问:厂长,您怎么懂这些?
这是我小时候在老家跟老匠人学的。林烽一边示范刮土一边说,咱们祖先的智慧,可不能丢啊!
最有趣的是铜料提纯。为了研究简易提纯方法,小组在厂区空地支起了土灶。第一次试验时,牛大力非要亲自掌勺,结果火候没掌握好,一锅铜水全烧糊了,黑烟滚滚,把大家都熏成了黑脸包公。
老牛啊老牛,老张一边擦脸一边笑,你这哪是炼铜,分明是在炼仙丹嘛!
第二次试验,林烽改进了方法。他设计了一个简易反射炉,用黄土垒成炉体,用风箱控制温度。这一次,破铜烂铁真的熔成了红亮的铜水!
成功了!小豆子激动地跳起来。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攻关,各种土法采集和提炼工艺都成熟了。林烽决定把这些经验编写成《敌后原料采集指南》。
编写过程笑料百出。牛大力口述拆轨技巧时,把轻撬慢抬说成了轻轻抬抬,被小豆子认真记录下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老张负责绘制插图,可他画的人物总是歪歪扭扭。最后只好由他口述,小豆子执笔,这才画出像样的图解。
最让人感动的是,许多老工人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都贡献出来。有个老师傅甚至拿出了祖传的观火辨温秘诀:铜水泛青时正好,泛红时太嫩,泛白时就老了...
《指南》初稿完成后,林烽特意请来老周和几位刚从敌后回来的同志提意见。
这个拆铁轨的章节写得很好,老周指着插图说,不过要加上夜间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个年轻队员补充道:还得教怎么辨别好铁轨。我们上次费好大劲拆下一段,结果发现是磨损严重的废轨。
林烽一一记下这些宝贵意见。经过三次修改,《敌后原料采集指南》终于定稿。全书共分五章:钢材采集篇、铜料获取篇、硝石提炼篇、燃料制备篇、安全须知篇。
印刷工作同样困难重重。兵工厂没有专业印刷设备,只能靠最原始的油印机。赵小花带着几个女工,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才印出一千册。
厂长,您看这样行吗?赵小花捧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指南》,眼睛里布满血丝。
林烽仔细翻阅,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立即打包分发!
第一批《指南》很快通过秘密交通线送往各根据地。随书还附了一份林烽的亲笔信:...望同志们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如有新经验,请及时反馈...
半个月后,第一批反馈就来了。晋察冀根据地的老周写信报告:...按《指南》方法,本月收集废铁三千斤,提炼硝石二百斤,可满足子弹复装需求...
更让人惊喜的是,各地还创造了许多新方法。有个根据地发明了移动炼铜炉,可以用骡马驮着转移;还有个地区总结出雨季采硝法,专门在雨后采集含硝土壤。
但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反馈。某个新建的兵工点因为理解错误,把老乡家正在用的铁锅当给收了,闹出不小的误会。
这个要补充说明!林烽立即决定出修订版,一定要区分废料和在用物品,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
随着《指南》的推广,敌后兵工点的原料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最让林烽欣慰的是,各地开始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出特色原料基地:有的根据地靠近铜矿,专门生产铜料;有的地区硝土丰富,成为硝石供应点。
一天,林烽收到一个特别的包裹。打开一看,是各根据地用自产原料制造的产品样品:铜壳子弹、铁质手榴弹、土法炸药...
厂长您看!小豆子拿起一枚子弹,这做工,都快赶上咱们厂的了!
林烽仔细端详着这些样品,眼眶有些湿润:这说明,《指南》真的发挥作用了。
牛大力凑过来看了看,突然叫道:咦?这个弹壳的材质...好像比咱们的还要好?
原来,某个根据地发现当地一种特殊的矿产,炼出的铜材特别适合制造弹壳。林烽立即派人去学习经验,准备在全军推广。
《敌后原料采集指南》的成功,让林烽看到了群众智慧的伟大。他决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让各根据地之间可以共享经验。
同志们,在总结会上林烽说,《指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不断收集新经验,充实新内容,让这本《指南》越来越厚实!
年底统计显示,使用《指南》的敌后兵工点,原料自给率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有些条件好的地区甚至实现了完全自给。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夏天,老周带来的两麻袋,和林烽那句:铁轨就是最好的钢材!
如今,在广袤的敌后根据地,无数兵工人正手持那本油印的《指南》,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