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初春,瓦窑堡兵工厂的院子里气氛格外凝重。林烽站在台阶上,面前整齐列队着全厂最优秀的技工。每个人脚边都放着一个打好的背包,里面装着简单的个人物品和特制的工具包。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刚接到师部紧急命令,要我们立即组建一支敌后军工小队,前往晋察冀根据地支援!
这话一出,队伍里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牛大力第一个蹦出来:厂长!让我去!我在东北打过游击,熟悉敌后环境!
老张急忙拉住他:老牛你别抢!我们步枪车间更需要技术骨干!
都别争!林烽抬手制止,这次任务极其危险,要穿越三道封锁线。但敌后根据地的同志们太需要技术支持了!
赵小花拿着一份名单走上前:经过厂部研究,决定选派二十名同志。下面是名单...
每念到一个名字,就有人挺起胸膛向前一步。当念到时,小豆子惊讶地张大了嘴。
我...我也能去?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然!林烽肯定地说,你虽然年轻,但技术过硬,而且识字,可以负责技术传授。
牛大力见名单里没有自己,急得直跳脚:厂长!怎么能没有我?我可是八级钳工!
林烽把他拉到一边,低声道:老牛,你得留下。厂里这么多设备要维护,离不开你这个技术大拿。
可是...牛大力还要争辩。
别可是了,林烽拍拍他的肩膀,你的徒弟小王入选了,你要把看家本领都教给他。
选拔结束后,入选的队员立即开始准备。机修车间连夜赶制便携式工具:可拆卸的小型车床、特制锉刀、微型量具...每件工具都要兼顾功能性和便携性。
这个车床底座能不能再轻半斤?林烽拿起一个刚做好的微型车床问道。
王师傅擦着汗说:厂长,再轻就要影响稳定性了。不过我想了个办法,可以在使用时用石头压住底座。
最让人头疼的是如何运送五十套步枪零件。这些零件虽然已经拆解,但总重量仍然很大。
要不分装在二十个背包里?小豆子提议。
不行,林烽摇头,万一有人掉队,零件就不成套了。
最后还是牛大力想出个主意:用特制背架!把零件分门别类绑在背架上,每人分担一些。
三天后的清晨,出发的时刻到了。二十名队员整齐列队,每人背负着近五十斤的装备。林烽逐一检查每个人的行装。
防潮布带够了吗?
干粮要分开存放。
工具包一定要随身携带。
检查到小豆子时,林烽特意多嘱咐了几句:记住,到了敌后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学习当地同志的经验。他们有很多土办法,很实用。
我记住了,厂长!小豆子用力点头。
送行的人群中,牛大力红着眼圈把徒弟小王拉到一边:这把游标卡尺跟了我十年,你带上。记住,量具是技工的眼睛,绝不能丢!
老张则忙着往队员们口袋里塞炒面:路上饿了就吃,千万别省着!
正当队伍要出发时,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杨团长带着一队骑兵疾驰而来。
老林!等等!杨团长翻身下马,师部决定,由我们独立团负责护送你们过封锁线!
这真是雪中送炭。林烽激动地握住杨团长的手:太好了!有你们护送,我就放心了!
杨团长笑道:你们可是咱们八路军的宝贝疙瘩,绝不能有闪失!
在骑兵护送下,小队开始了艰难的征程。第一天还算顺利,但第二天傍晚,在前方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鬼子增设了一道临时检查站。
怎么办?小队副队长、经验丰富的李师傅皱起眉头。
杨团长展开地图:绕道要多走两天,而且要过一条冰河。
小豆子突然说:咱们可以把工具和零件伪装成货物。我见老乡运山货时,都是把贵重物品藏在筐底。
好主意!杨团长眼睛一亮,正好我们带了些山货,可以混在一起。
于是,精密工具被包好藏在干蘑菇下面,步枪零件混在山核桃中间。队员们也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
通过检查站时,鬼子兵胡乱翻查着货物。眼看一个鬼子要掀开藏有机床底座的筐子,小豆子急中生智,抓起一把红枣塞给鬼子兵:老总尝尝,新鲜的很!
鬼子兵眉开眼笑地接过红枣,摆摆手放行了。过了检查站,大家都松了口气。
好小子!李师傅拍着小豆子的肩膀,临危不乱,是块好料!
五天后,小队终于抵达晋察冀根据地。前来迎接的根据地负责人老周握着队员们的手激动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我们这里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
根据地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所谓的兵工厂,其实就是几个破窑洞,里面只有些最简陋的工具。
这些都是我们从战场上捡回来的,老周指着一堆损坏的武器,能修的就修,修不了的就拆零件。
李师傅检查后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困难。不过没关系,咱们来了就是要改变这个状况!
第二天,小队就投入工作。他们选择了一个隐蔽的山洞,开始建设修械点。小豆子带着几个年轻队员负责制作工作台,王师傅则安装便携式车床。
这个山洞太潮湿了,小豆子摸着洞壁说,得先解决防潮问题。
他想起在瓦窑堡学到的经验,带着当地同志采集石灰,在洞内铺设防潮层。又用树枝编成通风管道,改善空气流通。
第一个修械点建成后,立即开始传授技术。小豆子负责讲授子弹复装,他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
同志们看,这个弹壳要先退火,就是用火烤一下,恢复韧性。然后用这个模具整形...
当地工人们学得十分认真。有个叫石头的年轻民兵,为了掌握退火技术,连续练习了整整一夜。
歇会儿吧,小豆子心疼地说,明天再练。
石头摇摇头:多练一会儿,前线就多一发子弹!
王师傅那边更是热闹。他教授武器修复时,总是边操作边讲解:
看这个枪栓,磨损在这里。咱们用锉刀修整后,再做个局部淬火...
最受欢迎的是李师傅的战场应急修理课。他总结了很多土办法:用树胶临时固定松动的零件,用竹片制作替代弹簧,甚至教大家如何用简易工具校直弯曲的枪管。
一个月后,第一个修械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子弹复装和简单修理。小队决定分头行动,到其他根据地建立新的修械点。
临分头前,小豆子把自己总结的技术要点编成小册子,发给每个修械点。
豆子同志,老周感动地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希望啊!
更让小队欣慰的是,当地同志也发明了很多实用的土办法。有个老民兵发明了用羊皮制作工具包,既防水又耐磨;还有个女队员想出了用头发丝测量小间隙的妙招。
三个月后,当小队完成使命准备返回时,晋察冀根据地已经建立了六个小型修械点,培养了一百多名本地技工。
送行那天,老周带着根据地的同志们一直送到山口。
这些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老周让人抬来几个箱子,都是同志们省下来的干货。
小豆子打开一看,眼睛湿润了——箱子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根据地自制的工具,每件都凝聚着敌后军民的心血。
返程的路上,队员们格外小心。因为他们不仅带着原来的装备,还多了许多根据地赠送的技术资料和样品。
经过封锁线时,他们再次遭遇险情。一队鬼子巡逻兵突然改变路线,眼看就要发现他们藏身的山洞。
快!把最重要的工具藏起来!李师傅急令。
小豆子灵机一动,把微型车床拆解,分藏在不同的岩石缝隙中。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把精密工具分散隐藏。
幸运的是,鬼子兵只是路过。危险解除后,大家花了半天时间才把工具找齐。
好险!王师傅擦着汗说,要是这些工具被鬼子发现,咱们的心血就白费了。
当小队终于回到瓦窑堡时,全厂工人都出来迎接。牛大力第一个冲上来,抱着徒弟左看右看:
瘦了!但是更精神了!
林烽仔细打量着每个队员,满意地点点头:好!都平安回来了!今晚食堂加餐,给你们接风!
在汇报会上,小豆子代表小队做了详细报告。当听到敌后根据地已经能够自主复装子弹、修复武器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同志们,林烽总结说,你们这次不仅传授了技术,更播下了军工事业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在敌后开花结果!
会后,林烽特意留下小豆子:听说你在敌后表现很出色?
小豆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都是厂长和老师傅们教得好。
林烽认真地说,是你自己成长了。经过这次锻炼,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夜幕降临,兵工厂里又响起了熟悉的机器声。但每个人都知道,从今天起,八路军的军工事业已经不仅在瓦窑堡,更在广袤的敌后根据地扎下了根。
而在遥远的晋察冀,那些点亮了技术之火的修械点,正如星星之火,必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