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鸦山阻击战的硝烟渐渐散去,战场也打扫完毕。警卫团虽然伤亡不小,但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重创敌军一个加强团,自身缴获极丰,士气不降反升,可谓一场惨胜后的辉煌。部队转入短暂的休整总结阶段。
团部里,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对着地图和战报,进行战后复盘。李云龙依旧沉浸在反击得手的兴奋中,唾沫横飞地比划着:“……老子当时就看出那帮龟孙子要跑!一个冲锋号,全团压上去,就跟撵兔子似的!痛快!真他娘的痛快!”
孔捷则更关注伤亡和消耗,指着统计数字,面色凝重:“老李,痛快是痛快,可咱们伤亡也不小啊。尤其是前期防守阶段,要不是咱们装备保障跟得上,伤亡数字恐怕还得翻一番。”
说到装备保障,李云龙立刻来了精神,眉飞色舞:“对对对!这回可真多亏了老林他们!你小子是没看见,那枪打得都冒烟了,他们愣是能给你修好送回来!还有那竹子绑枪上浇水……嘿!真他娘的是个妙招!还有黑风涧那‘铁西瓜宴’,炸得那叫一个爽!”
一直埋头整理战斗详报的丁伟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缴获的),接口道:“团长,参谋长,我认为林烽同志和他领导的装备科,在这次战斗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后勤保障。他们的工作,直接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战术的执行和战斗的结果。”
他拿起自己正在撰写的战斗报告草稿,念道:“……纵观此次老鸦山阻击战,我部能顽强坚守五日并最终反击得手,除指战员英勇、战术运用得当外,技术保障之强力支撑实为关键因素。装备科科长林烽同志,及其所率团队,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战场适应能力。”
李云龙和孔捷都安静下来,听着丁伟的总结。
丁伟继续念道:“其一,于战前,其准确预判作战强度及消耗,组织全员加班生产,储备大量弹药及爆炸物,为持久作战奠定物质基础。其二,于战中,其创设前沿维修点,三日内修复枪支一百五十余支,更换零件一百三十余件,极大维持了我火力持续性,真正做到‘损坏武器不过夜,快速归队再杀敌’。其三,其技术革新直接服务于战术:黑风涧巧妙布设炸药包,以极小代价换取歼敌两百之重大战果,乃技术配合战术之典范;发明竹筒水冷法,缓解机枪过热难题,延长持续射击时间一倍,直接巩固了阵地防御。”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综上所述,林烽同志已将单纯技术保障,升华为了与战术紧密结合的‘战斗力倍增器’。其作用,不亚于一线冲锋之连队。因此,职建议:我军应高度重视技术保障队伍建设,于各级部队,尤其主力团级单位,应配备具备一定技术素养之专职装备维护人员,并给予其必要之资源倾斜与技术培训,以期将此种‘战术与技术紧密结合’之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军,整体提升我红军之持续作战与战场适应能力。”
丁伟念完,看向李云龙和孔捷:“团长,参谋长,这是我准备写入正式战斗报告并上报师部的部分内容。你们看如何?”
李云龙听得连连点头,虽然有些文绉绉的词他不太明白,但核心意思他懂:“写得好!老丁,就这么写!就得把老林他们的功劳写足!还得让上面知道,这搞技术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扛枪冲锋低!以后哪个团要是再看不起修枪的,老子第一个笑话他!”
孔捷也深表赞同:“丁伟同志总结得非常到位,非常深刻。林烽同志的作用,确实需要我们从更高层面去认识和肯定。这份报告,我完全同意。我相信师部首长远看到,也一定会高度重视。”
报告很快被整理成文,由李云龙和孔捷联合签署,派通讯员快马送往师部。
师部首长们正在为遵义会议后部队的整编和下一步战略行动忙碌着。看到警卫团这份详实的战斗报告,尤其是其中丁伟撰写的那部分关于“战术与技术结合”的内容,引起了高度重视。
“这个林烽,就是之前搞出土地雷、复装子弹的那个同志吧?没想到在战场上还能发挥这么大的直接作用!”师长拿着报告,颇感惊讶。
政委仔细阅读后,感叹道:“是啊,‘战斗力倍增器’,这个提法很形象,也很准确。一支队伍,光有勇敢的战士和正确的指挥还不够,还需要有能让战士手中的武器持续发挥作用的坚实保障。这个警卫团的经验,很有推广价值!”
很快,师部下发了通报,不仅表彰了警卫团在老鸦山阻击战中的英勇表现,还特意将丁伟报告中关于“技术保障与战术结合”的部分内容,加以润色和强调,转发至全师各团参考学习。通报中写道:
“……各部队须充分认识到技术保障之于现代作战之极端重要性,应积极学习警卫团之经验,重视装备维护与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和保留技术骨干,将技术保障能力作为部队战斗力生成之关键一环……”
通报下发到各团,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些团长一开始还不以为意:“修枪造弹?那不是师部修械所的事吗?”但仔细看了警卫团的战例,尤其是黑风涧伏击和机枪水冷这样的具体事例后,都开始认真起来,纷纷琢磨着自己团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宝贝疙瘩”,或者开始想着怎么向上级申请技术骨干。
消息传回警卫团,李云龙比打了个大胜仗还高兴,拿着师部通报到处显摆:“看看!看看!师部都转发咱们的经验了!老子就说老林是块宝吧!以后你们一个个都给老子尊敬点,见到装备科的人,都得叫声老师!”
林烽得知后,倒是很平静,他对前来道贺的丁伟说:“参谋长,其实您总结得比我做得好。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您却把它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样才能让更多部队受益。”
丁伟笑道:“老林,你就别谦虚了。没有你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成绩,我笔下生花也没用。这下好了,以后咱们全军都会更重视技术,你们肩上的担子也更重喽!”
装备科内部更是欢欣鼓舞。张铁匠咧着嘴:“俺一个打铁的,还能上师部的通报?”小张、刘二、赵小花等人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干劲更足了。
丁伟的这份报告,如同一颗种子,将“战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理念,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土壤中。它不仅是对林烽和警卫团装备科工作的最高肯定,更悄然推动着这支人民军队,向着更加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林烽这个名字,也随着这份报告,在全师范围内传播开来。
(本章字数:4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