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溪反伏击的巨大胜利,让警卫营肥得流油,也打出了赫赫威名。附近区域的国民党军闻风丧胆,轻易不敢再进山撩拨这根硬钉子。部队终于获得了一段相对安稳的休整时间,战士们吃饱了饭,换上了缴获的新军装(虽然型号杂乱,但总比破破烂烂强),擦亮了钢枪,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地等待着下一步行动指示。
这天,师部的通信兵终于带来了众人期盼已久的明确命令。李云龙立刻召集全营连以上干部开会,连林烽这个“编外主力”也被叫了来。
会议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进行,气氛严肃。李云龙拿着师部的命令文书,虽然很多字认不全,但由孔捷在一旁补充解释,大意是明白了。
“同志们!”李云龙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上级命令下来了!咱们红军要大范围机动,准备四渡赤水河!要把敌人的鼻子牵起来,让他们跟在咱们屁股后面跑,拖垮他们,打乱他们!”
干部们一听,眼睛都亮了。大行动!终于要跳出这山沟沟了!
“咱们师的任务是,”李云龙继续说道,手指点着简陋的地图,“负责侧翼掩护和牵制,就是要当一根搅屎棍,哪儿有敌人就往哪儿捅,让他们不得安生!具体到咱们警卫营,上级交给咱们一个‘好活儿’——袭扰敌军补给线!”
“袭扰补给线?”一连长沈泉挠挠头,“营长,就是去扒铁路、炸桥梁、砍电线杆?”
“没错!”李云龙咧嘴一笑,“就是搞破坏!让敌人的弹药粮草运不上去,让他们的电话打不通!咱们人少,不跟他们硬碰硬,就学那山里的马猴,抽冷子给他一下,打了就跑!”
干部们纷纷议论起来,显然对这个任务既感到兴奋又觉得挑战不小。敌人的补给线肯定有重兵把守,去袭扰风险很大。
孔捷补充道:“师部特别强调,此次作战,核心在于‘灵活机动’四个字。切忌贪功冒进,恋战缠斗。我们的目的是拖住敌人,消耗敌人,而不是歼灭敌人。要像牛皮糖一样黏着他们,让他们难受,但又甩不掉我们!”
丁伟看着地图,皱眉道:“营长,参谋长,这袭扰补给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咱们现在虽然装备好了,但缺乏专业的爆破器材啊。光靠手榴弹,炸个小碉堡还行,想破坏铁路桥梁,恐怕力不从心。”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林烽。这种技术活儿,自然又得看咱们林大科长的了。
林烽一直在沉思,此时抬起头,说道:“丁连长说得对。袭扰补给线,尤其是有效破坏公路、桥梁、隘口,需要大量的炸药。光靠手榴弹和缴获的那点零星炸药包远远不够,而且威力也未必足。”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几条可能的敌军补给线路:“大家看,这些地方,敌人肯定有防备。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停留进行爆破作业。这就需要我们的炸药包威力更大,起爆更可靠,最好还能方便携带和快速设置。”
李云龙眼睛一亮:“老林,听你这意思,你又有啥新点子了?能造出更厉害的炸药包?”
林烽点点头,又摇摇头:“营长,造全新的炸药,咱们没原料也没条件。但是,对现有的炸药进行改良,提升威力和可靠性,应该可以办到。”
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我之前检查过咱们缴获的敌军炸药包和手榴弹。他们的炸药配方比较粗糙,威力有提升空间。而且引爆方式单一,要么导火索,要么拉火管,不适合咱们快速设伏、打了就跑的战术。”
“我的想法是,”林烽目光扫过众人,“第一,尝试提纯和改良炸药配方。利用缴获的炸药和手榴弹,重新拆解、融化、提纯,加入一些……嗯,常见的助燃或增爆物质(比如细铝粉、木炭粉、甚至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强爆轰效果),尝试配比出威力更大的混合炸药。”
“第二,改进引爆装置。除了传统的导火索,我们可以设计几种简单的诡雷装置和延时引爆装置。比如用绳索绊发、用碎石压发、或者利用香火、缓燃药物制作简易延时器。这样我们可以提前设置好爆炸物,自己则远离危险区域,安全撤离。”
“第三,优化包装。现在的炸药包形状固定,不便携带和隐藏。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不同形状和尺寸的药包,比如长条形的适合塞进铁轨缝,圆饼形的适合放置在桥墩下,甚至可以做些小威力的,专门用来炸电线杆或者破坏路面。”
林烽一番话,说得干部们一愣一愣的。他们只知道炸药包点了就炸,从来没想过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李云龙听得眉飞色舞,一巴掌拍在林烽肩上:“好!太好了!老林,你就放手去干!需要啥?要人给人,要东西……呃,只要咱们有的,随便你拿!需要俺老李给你打下手不?”
林烽笑道:“营长,您坐镇指挥就行。我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偏僻的地方做实验,需要一些缴获的炸药和手榴弹作为原料,还需要张铁匠和小张、刘二他们帮忙。最重要的是,需要绝对的安全措施,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没问题!”李云龙满口答应,“就把后山那个废弃的炭窑划给你当……当啥来着?” “临时炸药作坊。”孔捷笑着补充。 “对!炸药作坊!周围五十米划为禁区,派双岗哨!没有老林的手令,谁也不准靠近!”李云龙下令,“需要试爆的时候,提前清场,确保安全!”
命令一下,林烽立刻带着他的技术团队(现在包括了张铁匠这位锻造和火候专家)进驻了废弃炭窑。这里相对隐蔽,通风较好,而且有现成的土坑可以一定程度上隔绝意外爆炸的冲击。
研究工作迅速展开。过程是枯燥且危险的。林烽凭借着脑海中的化学知识,小心翼翼地尝试着不同的配料比例。小张负责记录和数据整理,刘二负责材料的粉碎和混合,张铁匠则利用他的火炉和经验,帮忙融化提纯一些基质炸药,并打造一些特殊形状的药包外壳和试验用的简易装置。
炭窑里时常传出轻微的捣碎声和弥漫出一些奇怪的气味,偶尔还有小规模实验爆炸的闷响,引得远处站岗的哨兵一阵紧张。但林烽严格控制药量,每次都从极小的比例开始试验,安全措施做得十足。
几天后,林烽带着几个新出炉的“改良版”炸药包和几种诡雷装置,找到了李云龙和几位干部。
在一处绝对安全的峡谷里,进行了一次实爆演示。 “轰!!!” 一声远比之前沉闷响亮的爆炸声响起,地面都微微震颤!预先放置的一段废弃铁轨被炸得扭曲变形,一个大土坑赫然出现! 对比之前缴获的敌军炸药包的效果,威力明显提升了一大截!
接着,又演示了绊发诡雷和延时引爆装置(用一根特制的缓慢燃烧的麻绳作为延时),都取得了成功。
干部们看得目瞪口呆,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我的个亲娘哎!这动静!够劲!”李云龙兴奋地直搓手。 “这绊雷和延时雷太好用了!阴人……不对,阻击敌人的必备良品啊!”沈泉嘿嘿直笑。 孔捷则更关心安全性和可靠性:“老林,这些新家伙,稳定性怎么样?别没炸着敌人,先把咱们自己人捎带了。”
林烽自信地答道:“参谋长放心,稳定性经过了反复测试。只要严格按操作规范来,比缴获的那些老式炸药包更安全。而且威力大了,用量就可以相对减少,战士们负重也能减轻些。”
“好!太好了!”李云龙大手一挥,“立刻组织人手,跟林科长学习制作和使用这些新式‘家伙事儿’!各连抽调机灵点的战士,成立爆破小组,由林科长统一培训!咱们要给敌人的运输队,好好准备几顿‘大餐’!”
四渡赤水的序幕已经拉开,警卫营这支经过休整补充、装备焕然一新、如今又掌握了“爆破新技术”的精锐,如同磨利了爪牙的猛虎,即将按照上级的部署,灵活机动地扑向敌人的交通命脉,去执行那令人头疼的“袭扰”任务。而林烽的名字,也再次与“神奇”和“胜利”联系在了一起。
(本章字数:4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