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望着这片战后的土地,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未来的忧虑。他深知,前朝余孽虽已歼灭,但隐藏在暗处的势力和朝廷内奸依旧是隐患。而要实现“明君”理想,改革之路更是充满荆棘。他转身对亲信说道:“明日,我们便开始着手下一步计划。”说罢,策马朝着宫廷方向缓缓走去,身影在夕阳下显得坚毅而又孤独。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洪书堆满资料的书案上。他早早起身,简单洗漱后,便坐在书案前,仔细翻阅着关于改革和前朝余孽残余势力的资料。昨夜他几乎未眠,脑海中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推进改革以及彻底清除隐患。
洪书深知,改革绝非一己之力可成,需广纳贤才。于是,他派亲信去召集各方有识之士,地点定在宫廷议事厅。亲信领命而去,洪书则继续整理思路,将改革可能涉及的要点一一罗列。
临近晌午,洪书来到宫廷议事厅。厅内烛火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巨大的圆桌周围,已围坐了不少人,有饱读诗书的文官,也有久经沙场的武将,还有对民生颇为了解的地方官员。众人见洪书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洪书微笑着示意众人坐下,说道:“各位,如今前朝余孽已被歼灭,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但要让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改革势在必行。今日请各位前来,便是共商改革大计。”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决心。一位身着青衫的文官率先开口:“洪大人,改革之事,千头万绪,依下官之见,政治方面,可从官员选拔制度入手。如今的选拔方式,多有弊端,不少有才之士因出身贫寒而报国无门。”
洪书微微颔首,道:“此言极是。我们应建立一套更为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如此,方能为朝廷招揽更多贤能。”
这时,一位武将抱拳说道:“洪大人,经济方面,边疆战事频繁,百姓赋税沉重,若想发展经济,减轻赋税是关键。同时,可鼓励商业发展,互通有无,增加国库收入。”
洪书目光炯炯,道:“将军所言甚是。经济乃国家之根基,我们既要让百姓休养生息,又要保证国库充盈。这其中的平衡,需我们仔细斟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愈发热烈。有人提到民生方面,应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提高粮食产量;有人建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防止贪污腐败,确保改革政策能够切实执行。洪书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时而点头,时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议事厅内的烛火愈发明亮。洪书看着众人,说道:“今日各位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方面,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接下来的几日,还请各位将今日讨论的内容,整理成详细的方案,我们再做进一步商讨。”
众人纷纷应诺。洪书起身,再次感谢众人的支持与付出。众人散去后,洪书独自留在议事厅,望着空荡荡的桌椅,心中思绪万千。
他深知,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且不说改革方案的制定需要反复推敲,单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就足以让人头疼。那些在现有制度下受益的权贵们,必然会对改革百般阻挠。而朝廷内奸尚未清除,他们说不定会与这些权贵勾结,共同抵制改革。
但洪书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想起自己穿越而来的初心,想起那些在底层挣扎的百姓,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他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实现自己的“明君”理想。
洪书缓缓走出议事厅,月光洒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闪烁,仿佛在为他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