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转身走进营帐,将领们纷纷围拢过来。他看着众人疲惫却又带着胜利喜悦的面容,深吸一口气说道:“敌军虽退,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接下来,我们要尽快商讨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务必彻底击败外敌。”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走进营帐,在洪书耳边低语几句。洪书脸色微变,接过士兵递来的信件,展开一看,眉头渐渐紧锁,陷入了沉思。
信是京城的盟友传来的,信中提及皇帝有意全面筹备抵御外敌之事,朝堂上正为此事争论不休。洪书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个机会,既能彻底解决外敌威胁,又能借此重新赢得皇帝的信任,推进自己的“明君”理想。当下,他迅速安排好军中事务,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数日后,洪书身着一身简洁却不失英气的朝服,踏入了庄严肃穆的朝堂。大殿内,雕梁画栋,金色的龙纹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各异,或凝重,或忧虑,或暗藏算计。洪书稳步上前,跪地行礼,声音坚定而洪亮:“陛下,臣洪书恳请陛下恩准,由臣全面负责抵御外敌的筹备工作。臣愿尽己所能,为陛下分忧,为国家社稷保驾护航。”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一位身着绯色朝服的大臣向前迈出一步,拱手道:“陛下,洪书权力已然过大,如今若再让他全面负责筹备抵御外敌之事,恐生变故。况且,他不过是一宫女出身,即便有些谋略,又怎能担此重任?”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臣附和:“是啊,陛下,此事万万不可,需谨慎考虑。”“洪书虽有战功,但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实非国家之福。”
洪书心中一紧,却并未慌乱。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朗声道:“诸位大人,且听我一言。臣此前在战场上,制定的策略成功扭转战局,想必各位大人也有所耳闻。对于当前的局势,臣更是深入分析过。外敌此次虽暂时败退,但野心勃勃,必定会卷土重来。若不能做好全面且充分的筹备,我朝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他微微一顿,继续说道:“至于权力之说,臣一心只为国家,绝无半点私心。若陛下与诸位大人有所担忧,臣愿主动接受监督,每一项决策、每一笔开支,皆可公开透明,绝无任何隐瞒。”
然而,反对之声依旧强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痛心疾首道:“洪书,你虽有功劳,但这朝堂之事,岂容你一个宫女出身之人肆意妄为?权力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洪书据理力争:“老大人,国家危难之际,不应以出身论英雄。臣凭借的是对局势的洞察、对策略的谋划,而非出身。若因出身而错失抵御外敌的良机,岂不是因噎废食?”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皱,面露犹豫之色。他看着洪书,心中既有对洪书能力的认可,又担忧洪书权力过大难以掌控。一方面,他深知洪书确实有能力筹备好抵御外敌之事,可另一方面,朝堂大臣们的反对声也让他不得不有所顾虑。
洪书见皇帝如此神情,心中焦急万分。他再次跪地,恳切道:“陛下,臣对陛下的忠心,日月可鉴。此次筹备抵御外敌,关乎国家存亡、百姓安危。臣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完成任务,甘愿受罚。”
朝堂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大臣们依旧争论不休,反对洪书的声音此起彼伏。洪书跪在地上,脊背挺直,目光坚定地望着皇帝,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此时,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洪书的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那影子在大殿的青砖地面上,显得有些孤单,却又透着一股不屈的坚毅。洪书能否成功说服皇帝,获得负责筹备工作的机会,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