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转身离开朝堂,脚步虽略显沉重,但眼神却愈发坚定。他心中已然有了计划,那就是在大臣中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他深知此路艰难,但改革之心从未动摇。“我定要找到盟友,打破这僵局。”洪书低声自语,随后大步迈向那充满未知的前路,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朝议后的次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洪书早早来到一位正义之士大臣的居所。府邸门前,石狮子威严地蹲踞着,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上的铜环在晨光下闪烁着微光。洪书深吸一口气,抬手叩响门环,“咚咚咚”,清脆的敲门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
不一会儿,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管家模样的人探出头来。洪书赶忙递上名帖,说道:“劳烦通传一声,御前女官洪书求见大人。”管家上下打量了洪书一番,见他虽身着朴素,但气质不凡,便客气地说道:“请稍等。”转身进去通报。
片刻后,管家出来,引洪书进入府中。穿过曲折的回廊,洪书来到一处幽静的庭院。庭院中,花草繁茂,几株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一位身着便服的大臣正站在亭中,见洪书进来,微笑着迎上前去。
洪书赶忙行礼,说道:“大人,冒昧来访,还望恕罪。洪书此次前来,是有要事相商。”大臣抬手示意洪书起身,说道:“洪女官不必多礼,昨日朝堂之上,你的言辞我都听到了,确实句句在理。只是这改革之事,阻力重重啊。”
洪书心中一喜,知道大臣对改革并非完全排斥,于是趁热打铁,说道:“大人,如今采买制度弊端丛生,若不改革,宫廷财政必将不堪重负,百姓也会深受其害。虽然贵族们极力反对,但我们不能因此退缩。”大臣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洪书见状,继续说道:“大人,我深知此事艰难,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找到解决之法。我希望大人能支持我,我们一起为改革努力。”大臣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洪书,说道:“洪女官,你的勇气和决心让我钦佩。实不相瞒,我也一直对采买制度的弊端有所察觉,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提出。既然你有此决心,我愿意支持你。”
洪书大喜过望,连忙再次行礼,说道:“多谢大人!有了大人的支持,我们便多了一份力量。接下来,我们还需收集更多关于采买制度弊端的证据,以便在朝堂上更有力地说服众人。”大臣点头表示赞同,说道:“此事我会安排人手去办。我们可以从采买的账目、物资的质量等方面入手,寻找确凿的证据。”
随后,洪书又拜访了几位他认为可能支持改革的大臣。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洪书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好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一些有识之士被洪书的理念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他。
几日后,洪书与这些支持他的大臣们齐聚在一处秘密地点。屋内,烛火摇曳,众人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洪书看着众人,说道:“各位大人,如今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接下来就是全力准备与贵族们的再次辩论。我们收集到了多少证据?”
一位大臣拿出一叠厚厚的纸张,说道:“洪女官,我们从各个方面入手,收集了不少证据。这是采买账目中的漏洞,这是物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还有一些相关人员的证词。”洪书接过,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这些证据足够有力,只要我们在朝堂上合理运用,一定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
众人又商讨了辩论的策略,如何应对贵族们可能提出的质疑,如何引导皇帝和其他大臣的思路。时间在紧张的讨论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窗外已泛起鱼肚白。
终于,再次朝堂辩论的日子来临。洪书与他的盟友们身着朝服,神情庄重地步入朝堂。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贵族大臣们早已站在一侧,眼神中透着不屑与警惕。
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众人,缓缓说道:“今日,朕再次召集诸位爱卿,继续商讨采买制度改革一事。洪书,你先说吧。”
洪书上前一步,行礼后,大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经过几日的调查,我们又收集到了更多关于采买制度弊端的证据。”说着,他将手中的证据呈给太监,由太监转交给皇帝。
皇帝翻阅着证据,脸色愈发难看。洪书接着说道:“陛下,从这些证据可以看出,采买制度中的腐败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若不改革,宫廷财政将陷入危机,百姓也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洪书的盟友们也纷纷站出来,支持洪书的观点,列举着采买制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然而,贵族大臣们并不甘心就此认输。
一位贵族大臣站出来,冷笑道:“这些证据不过是你们断章取义,故意抹黑采买制度。采买之事向来复杂,出现一些小问题在所难免,怎能因此就说要改革?”
洪书立刻反驳道:“大人,这绝非小问题。账目混乱、贪污受贿、物资质量低劣,这些难道都是小事吗?我们不能因为问题的复杂就选择视而不见,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双方各执一词,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仔细听着双方的辩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
辩论持续了许久,依旧难分高下。洪书心中明白,贵族势力强大,想要轻易说服众人并非易事。但他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让改革的阳光照进这片黑暗的角落。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在朝堂之上,皇帝终于开口说道:“今日辩论暂且到此,朕需要时间仔细考虑。诸位爱卿也都回去吧。”
洪书与他的盟友们行礼退朝。走出朝堂,洪书望着天空中渐渐西沉的太阳,心中默默思索着。虽然此次辩论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盟友,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接下来,他需要更加努力,寻找更多的办法,来说服皇帝和更多大臣支持改革。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贵族势力绝不会轻易放弃抵抗,未来的路依旧充满艰辛。他们能否在接下来的斗争中占据上风,成功推动采买制度改革?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洪书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