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心里很清楚,以他现在的情况,已经可以说是树大招风了。尽管他年纪尚小,仅有十岁,但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训练军队倒还说得过去,可若是再进一步涉足军权,恐怕就算周仁宗对他再信任有加,也难免会引起其他大臣的诸多猜忌和疑虑。
周仁宗听了王旭的话,觉得十分在理,便同意让燕云军前往西夏边境。
燕云军出征那日,王旭亲自为他们送行,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士兵们士气高昂,高呼着“燕云军,战必胜”的口号踏上征程。
与此同时,朝堂上一些对王旭心怀嫉妒的大臣开始暗中使坏,他们向周仁宗进谗言,说王旭训练军队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居心叵测。
周仁宗心中虽有疑虑,但他相信王旭的为人,并未轻信这些谗言。
然而,这些流言蜚语还是传到了王旭耳中,他并未过多理会,而是将精力放在关注燕云军的战况上。
不久后,从前线传来消息,燕云军首战告捷,以少胜多击败了西夏的一支军队,还是西夏王牌军队之一的步跋子。
这让周仁宗大喜,毕竟大周和西夏的战争败多胜少,更别说西夏的王牌部队了,所以对王旭更加赞赏,那些进谗言的大臣也都闭上了嘴,只敢在背后蛐蛐。
王旭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燕云军未来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他有信心,这支军队定能在战火中不断成长,为大周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燕云军刚刚崭露头角,尚未能充分展现其光芒,辽国和西夏却突然不约而同地派遣使团出使大周。
这一举动无疑给大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两国明确表示,如果燕云军不撤回大周内部,就会被视为对他们的挑衅,届时两国将同时出兵,对大周形成夹击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周仁宗深知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他并不愿轻易挑起这场可能导致生灵涂炭的大战,因此果断下令让燕云军撤回大周境内。
王旭作为燕云军名义上的将领,自然明白此时并非与辽国、西夏一决高下的时机。他深明大义,主动承担起擅起战端的罪名,甘愿接受周仁宗的处罚。
于是,周仁宗将王旭从太子洗马贬为淮南道御史。
虽然周仁宗很是舍不得,但是他也没办法,一是因为大周不能同时得罪辽国和西夏,二是因为这是王旭主动提出来的,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书读的够多了,但是缺少见识,所以想历练一下。
周仁宗觉得这样也好,虽然王旭和太子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深,但是如今太子还未登基,王旭也还年幼,却已经是从五品了,以后如果再立下功劳,太子都不好赏赐了,所以压一压也好。
尽管这两个职位都是从五品,但其中的差别却显而易见。太子洗马是京官,且为太子的近臣,地位显赫;而淮南道御史则是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小官,看似谁都能管,实则权力有限。
然而,王旭对此毫无怨言。他深知这是为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所做出的必要牺牲。领命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准备前往江南赴任。因为他心中明白,一个重要的剧情即将展开——盛华兰要与袁文绍定亲了。
对于这个剧情,王旭格外关注。他决定亲自前去参与,顺便也能借机见见盛明兰。毕竟,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盛明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