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国际工程部的玻璃门推开时,孙如正盯着屏幕上那句“很遗憾地通知您”发呆。晨光斜照进开放式办公区,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沉,像极了此刻她脑海中悬浮的未解之谜。
“孙工,埃塞俄比亚变电站项目又被拒标了。”助理小陈的声音隔着工位隔板传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钝感。孙如没抬头,只是将手中的钢笔轻轻搁在图纸上——那是父亲退休时留下的英雄牌钢笔,笔杆上的磨痕记录着电力设计行业三十年的变迁。
部门例会时,阳光正好移动到会议室东墙的世界地图。孙如看着自己亲手贴上的那些红色标记:巴基斯坦、肯尼亚、越南...每一个标记都像时代的刻度,记录着国际工程部十年来的扩张轨迹。而此刻,部门主任周政正在宣读总部文件:“...数字化转型要求,各设计院需优化人员结构...”
“优化”这个词像一记闷雷在会议室炸开。孙如注意到窗外的梧桐树梢在轻微晃动,一片枯叶旋转着坠落。她突然想起2015年刚入职时,老主任说过:“电力设计是百年大计,咱们这行最稳当。”
散会后,周政单独留下孙如:“总部要组建海外数字化电网工作组,这是新方向。”他递过一份文件,“你是部门最资深的输变电设计师,但...”这个“但”字悬在半空,孙如看见他镜片上反射着电脑屏幕的冷光。
那天晚上加班到九点,孙如独自整理十年来的设计图纸。最底层是她参与的第一个国际项目——孟加拉国132kV输电线路。图纸边缘已经泛黄,上面还有她当年稚嫩的签名。台灯下,钢笔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时间的指针。
她想起上周参加的同学聚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大学室友刚被“毕业”,举杯时说:“现在哪还有铁饭碗,都是瓷的,一碰就碎。”当时大家哄笑,现在想来却像预言。
转机出现在周五的紧急会议。印尼客户突然到访,对刚提交的变电站设计方案提出质疑。会议室里,翻译结结巴巴地转述着对方的担忧:“...担心热带季风影响设备寿命...”
孙如站起身,直接切换到英语:“请允许我展示一些数据。”她走到白板前,线条流畅地画出当地风速分布图,“我们在设计中已经考虑了50年一遇的极端天气。”钢笔在白板上飞舞,数字如音符般跃出。她特意引用印尼诗人凯里尔·安瓦尔的诗句:“正如暴风雨塑造海岸线,我们的设计要让电力网络在风雨中更加坚韧。”
客户代表脸上的冰霜渐渐消融。孙如趁机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她用新软件做的三维动态模拟:“这是数字化孪生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她看见周政眼中闪过惊讶——这是她偷偷学习三个月的新技能。
送走客户后,周政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对她说:“没想到你准备了这么多。”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的灯光像电路图上的节点般延展。
“时代在变,我们总要学会在湍流中建造新的河床。”孙如轻声说。她想起父亲的话:电力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输送,而是在变化中保持稳定传输的艺术。
周一的新项目启动会上,孙如被任命为印尼项目总设计师。周政在宣布时特意强调:“我们要把传统经验和数字化创新结合起来。”散会后,几个年轻同事围过来请教三维建模技巧。
站在设计院顶楼的落地窗前,孙如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这个行业就像电力系统本身,永远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最优解。她摸出父亲那支钢笔,在夕阳的余晖中,金属笔帽反射出温暖的光泽。
没有永远的饭碗,只有不断重塑的价值。她打开手机,开始注册线上的人工智能课程。夜幕缓缓降临,城市电网正迎来晚高峰负荷,而新的电流,正在看不见的导线中奔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