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捏着那份被退回的方案,指尖在“风险评估不足”那行字上微微发烫。窗外,北非沙漠的阳光正烈,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气势。
这是他入职xx电力设计院国际工程部的第三年。三年,足够让一个满怀理想的毕业生看清现实——在这里,你首先得是个战士,然后才是同事。
第一章:沙漠里的第一课
阿尔及利亚光伏电站项目是块硬骨头。陈博跟着组长李工抵达现场时,被热浪撞了个满怀。沙漠的风干燥粗粝,像砂纸打磨着皮肤。
“小陈,把测绘图再核对一遍。”李工的声音比沙漠还干涩,“上次就是你漏了个数据,害得我们全组加班。”
陈博张了张嘴,把那句“是王工让我先做另一份报表”咽了回去。在学校,与人为善是美德;在这里,善良是弱点,解释是狡辩。他想起临行前父亲的话:“职场如战场,别总想着当好人。”
现场会议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业主代表阿里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像在砾石间滚动:“坡度,必须小于15度!这是底线!”
“但根据地质报告,这个坡度会增加20%的土建成本。”李工据理力争。
阿里摆手,手腕上的金表在阳光下闪得刺眼:“那是你们的问题。”
回驻地的车上,空气闷得像高压锅。李工突然开口:“小陈,你觉得该怎么办?”
陈博谨慎地组织语言:“也许可以调整光伏板阵列布局,避开陡坡区...”
“纸上谈兵。”李工打断他,“你知道重新设计要多少时间吗?项目延误一天,违约金够你半年工资。”
沙漠在窗外延展,无边无际的金色像巨大的赌场桌布,而他们都是押上筹码的赌徒。
第二章:暗流
驻地的夜晚并不宁静。发电机嗡嗡作响,像只疲倦的巨兽。陈博在灯下修改方案,屏幕的光映着他年轻却疲惫的脸。
王工端着咖啡走过来:“还没休息?别太拼,有些事差不多就行了。”他的笑容和在学校时那些总说“60分万岁”的同学如出一辙。
可第二天,正是这个“差不多”先生,在汇报时把陈博通宵计算的数据说成自己的成果,却在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撇清:“这部分是小陈负责的,年轻人嘛,难免疏忽。”
那一刻,陈博感觉自己像沙漠里的一株仙人掌——浑身是刺,却依然渴得要命。
他想起大学导师的话:“技术人员的尊严在图纸里。”可现在,图纸成了别人手中的牌,而他连牌桌都上不去。
第三章:转机
转折发生在那个沙尘暴来临的下午。
天空先是变成诡异的橘黄色,接着狂风卷着沙粒呼啸而来,打得板房噼啪作响。阿里突然冲进办公室,脸色比沙暴还难看:“营地东区停电了!有员工突发心脏病,需要立即吸氧!”
备用发电机竟然无法启动。工程师们围着机器束手无策,李工急得满头大汗:“说明书是法语的,关键部件谁都看不懂!”
混乱中,陈博挤到前面。大学时他辅修过法语,那些被王工嘲笑“无用”的夜晚,此刻成了救命稻草。他快速浏览说明书,手指在复杂的电路图上移动:“这里,燃油滤清器堵塞,需要立即清洗。”
十五分钟后,发电机重新轰鸣,医疗设备亮起绿灯。阿里紧紧握住陈博的手,第一次露出真诚的笑容:“陈,你救了我们的员工。”
沙尘暴还在窗外咆哮,但在每个人眼中,这个平时沉默的年轻人突然不一样了。
第四章:战士的诞生
项目复盘会上,李工把应急处理全部归功于自己的“指挥若定”。陈博没有像往常一样沉默。
“李工,”他的声音平静却有力,“在应急处理过程中,您一直在指挥中心,并不了解现场具体情况。我认为报告应该如实记录。”
会议室突然安静,只有空调还在不知疲倦地吐着冷气。所有人都愣住了——这只“软柿子”居然有了核。
更让人意外的是,陈博拿出了完整的过程记录和数据支持。那些他熬夜整理、曾被嘲笑“过于较真”的资料,此刻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在国际工程中,诚信比面子更重要。”陈博说,“这是我们设计院立足的根本。”
最终,报告如实撰写。一周后,院里下发通知:李工调回国内,陈博暂代组长职务。
第五章:新的开始
傍晚,陈博独自爬上营地后面的沙丘。沙漠在夕阳下变幻着色彩,从金黄到玫红再到深紫,像打翻的调色盘。
他想起这三年的种种——背过的锅,吃过的亏,那些被当作“软柿子”捏的日子。但现在,他明白了:真正的战士不是好斗的莽夫,而是知道为何而战、如何而战的智者。
他的手机响起,是新的任务——巴基斯坦水电站项目需要支援。他回复得简短有力:“明白,立即准备。”
远方的沙丘连绵起伏,如凝固的巨浪。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懂得在图纸上绣花,也懂得在谈判中亮剑的战士。
而沙漠尽头,新月已然升起,清冷的光照亮前路,也照亮这个年轻工程师眼中不再稚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