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的图纸堆得像山,每一张都浸透着工程师们的头发和汗水。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正在悄然运行,它不写在员工手册里,却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更有力——那就是“按闹分配”,而非“按劳分配”。
陈工和李工是同一个项目组的同事,却是这条规则的两极。
陈工是组里的“定海神针”。他画的图,线条清晰,标注精准,连螺栓的规格都标得一丝不苟。校对、审核看到他出的图,心里都格外踏实。他常常为了一个细节翻阅无数规范,加班到深夜只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信奉“图纸是工程师的良心”,认为认真负责是本职,从无半句怨言。然而,他的薪资,几年下来也只是随着大流缓慢爬升,如同他沉稳的性格,不起波澜。
李工则恰恰相反。他是所里有名的“快枪手”,出图速度一流,但质量却堪称“灾难”。他的图纸,像是被猫抓过,线条混乱,尺寸标注时常模糊,甚至会出现明显的“打架”情况。谁接到他的图做下游工作,谁就得捏一把汗,恨不得自带放大镜和读心术,去破译他那些充满“创意”的设计。同事们私下都说:“看李工的图,折寿。” 可奇怪的是,他总能准时下班,活得相当滋润。
命运的转折点,落在了一个普通的110kV变电站项目上。
这个项目的土建部分由李工主设。他照例“高效”地完成了任务,图纸在一种“大家都懂的”默契中通过了流程。土建施工队伍按图索骥,倒也顺利完成了基础浇筑、结构封顶。
直到几个月后,电气设备浩浩荡荡运抵现场,准备安装时,尖锐的矛盾爆发了——设备底座的眼距,和土建基础预埋的螺栓根本对不上!现场的技术人员拿着李工那张漏洞百出的图纸和电气图纸反复比对,额头冒汗。业主方的人脸色铁青,工期被迫停滞,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工地上空。
业主的震怒可想而知。一封措辞严厉的投诉函直接拍到了设计院最高领导的办公桌上。紧急约谈,设计院领导低眉顺眼地挨了整整一上午的训斥,最后,白纸黑字,这个项目的设计费被硬生生罚没了30%。
消息传回设计院,一片哗然。大家都以为,这次李工肯定在劫难逃,少不了一个严厉的处分。
果然,大领导亲自过问,对李工这位“大名鼎鼎”的主设人给予了“高度重视”。那几天,李工的办公室气氛凝重,不时传来他激动辩解的声音,偶尔还能听到他拍着桌子抱怨:“条件提得晚!”“电气专业也有责任!”“现场施工就没一点误差吗?”……总之,一场“风暴”在他身边酝酿。
风暴过后,云开雾散。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
最新的薪资调整公示后,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李工的名字后面,跟着一个令人艳羡的数字——他的年薪基数,竟然上调了整整好几万!反观陈工和其他几个公认的技术骨干,调薪幅度仅仅是象征性的几百块。
这诡异的反差,像一颗冷水滴进了滚油锅。办公室里窃窃私语,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陈工和李工之间来回逡巡。
“知道为什么吗?”消息灵通的办公室主任在茶水间压低声音,“李工跑去跟大领导‘深入沟通’了好几次,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自己压力多大,家庭多困难,这次是意外,以后一定改正。领导可能觉得,罚也罚了,钱也扣了,再处理人就寒了人心。不如‘正向激励’,给他涨点工资,希望他能‘知耻后勇’,以后画图认真点。”
“这叫‘正向激励’?”一个年轻工程师忍不住反驳,“这分明是‘按闹分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们这些不哭不闹、老老实实画图的,反而被当成理所当然?”
陈工坐在自己的工位上,默默地看着屏幕上的调薪通知。他没有说话,只是感觉胸口有些发闷。他想起自己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想起那些被他反复核验确保无误的图纸,想起自己坚守的“工程师的良心”。这一切,在李工那场“成功”的吵闹和领导神奇的“激励逻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
那多出来的几万块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是打在李工脸上,而是打在了所有像陈工一样勤恳负责的人心上。它仿佛在说:认真是一种本分,无需奖励;而犯错,只要闹得恰到好处,反而能成为提薪的筹码。
从此,陈工画图的鼠标,点击时似乎不再那么坚定有力。而办公室里,那种曾经大家心照不宣的、对认真负责的推崇,似乎也随着那几万块钱的到来,悄然稀释、变味了。一种看不见的腐蚀,正从这荒唐的“薪资秘密”开始,慢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