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xx电力设计院输电部的办公区,只剩朱杰的工位还亮着一盏孤灯。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铁塔结构图、荷载计算书和蜿蜒的线路路径断面图。他揉了揉发涩的双眼,目光再次落在桌角那份《500kV清源-岚山输电线路工程杆塔规划初步方案》上,眉头微蹙。
作为这个项目的杆塔结构主设人,朱杰比谁都清楚肩上担子的分量。在送电线路的本体工程造价中,杆塔及其附属设施投资能占到足足三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对于这条穿越丘陵、山地,气象条件复杂,全长近两百公里的500kV主动脉而言。塔型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数千万甚至上亿投资的去向。
“塔材指标,随塔高、风速、覆冰厚度、导线截面的增大,可是指数性增长啊……”朱杰喃喃自语,脑海里回荡着部门老总在会上强调的话,“杆塔规划的毫厘之差,带来的就是工程造价的千里之遥。我们不仅要让它站得稳,更要让它站得‘经济’。”
这份初步方案,沿用了较多典型设计中的成熟塔型,稳妥,但朱杰总觉得,还有优化的空间。他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能用”,而是在绝对安全基础上的“最优解”。
接下来的几周,朱杰化身“空中飞人”与“数据矿工”。他带着年轻助手,沿着规划路径,深入现场。无人机航拍的影像图和激光扫描获得的断面数据,构成了他优化排位的数字沙盘。哪里可以适当增加档距,减少立塔数量?哪段地形起伏大,需要塔高更具适应性?朱杰对着三维模型,反复推演。
“朱工,这里用典型的Zmc2塔,档距控制在450米内没问题。”助手小陈指着一段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带说。
“再看仔细点,”朱杰将断面图放大,“这段向阳坡,实际高差比图纸显示的要缓和。如果我们把塔腿稍作调整,采用优化后的Zmc2A型,档距可以拉到480米。你算算,这前后15公里,能省下几基塔?”
小陈快速敲击计算器,眼睛一亮:“省两基!一基塔的成本加上基础、运输、安装,能省下近百万!”
朱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这就是塔型系列优化的意义。我们不能拿着固定的塔型去套千变万化的地形,得让塔型‘长’在土地上。”
但这只是第一步。塔型的规划,更深层次是与环境条件、电气要求的深度耦合。
工程沿线,部分区域海拔攀升,雷电活动相对频繁。朱杰又一头扎进防雷与接地的研究中。他与电气专业的同事反复讨论,结合绝缘配合要求、地线保护角、导线摇摆间隙等一系列复杂参数,反推对塔头尺寸和型式的要求。
“传统的酒杯型塔,塔头尺寸大,结构稳重,但用材多。”朱杰在技术讨论会上阐述他的观点,“经过电气计算,在雷电中等及以下区域,我们完全可以推广采用塔头尺寸更紧凑的猫头型塔。这不仅显着降低塔重,还能减少线路走廊宽度,对植被保护更有利。”
有同事提出疑虑:“猫头塔的相序布置,逆相序和正相序对线路电磁环境有影响,这个要不要考虑?”
“必须考虑!”朱杰肯定道,“我们结合路径经过的敏感目标,已经做了模拟。大部分路段采用逆相序布置,可以有效降低工频电场。靠近少数民居段,我们计划在塔头设计时就预留空间,采用垂直排列的V型串,进一步压缩走廊,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各种塔头型式、绝缘子串型、相序排列的草图。争论、计算、验证……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朱杰就像一位沉稳的指挥官,在安全、技术、经济的多维棋盘上,谨慎地落下每一颗棋子。
塔型的“宏观”系列确定了,朱杰又深入到每一个塔型的“微观”优化。他与结构分析软件的团队合作,对关键节点的构造、节点板尺寸、螺栓布置进行精细化计算。“这里,角钢背对背的间隙可以再缩小5毫米,别小看这5毫米,整基塔算下来,能省不少钢材。”他对着电脑里的三维模型,一点点地“抠”着指标。
经过数月的鏖战,新版《杆塔规划优化方案》终于出炉。与初版相比,新方案塔型系列更加精简,适用档距分级更科学,塔头布置充分考虑了电气绝缘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材料指标初步估算,比原方案降低了约8%。
汇报会上,朱杰沉着地展示着他的研究成果。从气象分区到地形利用,从防雷策略到塔头选型,从相序布置到材料统计,数据翔实,逻辑严密。他最后总结道:“我们这套杆塔规划,不是简单地选择塔型,而是基于本工程具体条件的一次‘量身定制’。它是在确保线路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对工程造价的一次深度挖掘。我们争取让每一吨钢材,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与会领导和技术专家频频点头。方案顺利通过评审,并被评价为“体现了技术经济最优化的设计理念,具有显着的推广价值”。
项目转入施工图阶段,朱杰依然忙碌。但每当看到效果图上,那些依据他亲手规划的蓝图,即将屹立于群山之间的铁塔,他心中便充满了踏实与自豪。这些由钢铁构成的巨人,不仅是电能输送的物理通道,更凝结着他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智慧。
他知道,在宏大的电力工程建设中,杆塔规划或许只是基础的一环,鲜少被外界关注。但正是这看似枯燥的“尺寸之功”,奠定了整条线路安全与经济的基石。作为一名电力设计工程师,他的战场就在这些图纸和数据中,他的价值,就在于为千里银线的跨越,找到那条最稳健、最经济的路径。
窗外,华灯初上。朱杰收拾好桌面,关掉台灯。明天,还有新的挑战在等待,但他脚步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筑就的,是点亮万家灯火的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