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内部相当潮湿,头顶甚至还有光滑的钟乳石在一直滴着水。
一看便知道此处是天然形成的洞窟,未曾留下人为痕迹。
进来率领手下已经走了一段距离的烛斯年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这洞窟比想象中要深,内部的光线不足。
他们一行人在黑暗中前进,洞窟内部坑洼不平,深一脚浅一脚的非常容易造成减员。
不过,他们准备的十分周全——照明工具,他们同样也有预备。
很快,在魔教成员们都举起火把后,他们便接着向深处进发。
这也为跟在他们身后的段清风创造了条件,他只需看着前方的火光,便能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相对安全地跟踪下去。
虽然……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其实已经被发现了。
不过没关系,烛斯年还顾不得管他。
现在走在前方的魔教成员们又遭遇了一个状况,这洞窟走着走着,便从一条直通路线分出了很多岔路。
且各个岔路也都很深,一眼看不到头。
你也不知道前方的某条路是藏着神珍的道路,还是一条需要回头的死路。
烛斯年在派几个人进去探路后便又得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岔路尽头还有岔路。
也就是说一个分支外还有分支,这洞窟就跟开枝散叶一样,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几条路,散得有多开。
这要是在正常情况下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烛斯年只要派人一条一条地摸索过去就行,把所有岔路都走了,自然不怕出现疏漏。
但现在烛斯年是知道有人跟在他们魔教身后的,所以他不由得设想已经有人先行一步在他们之前进入这个洞窟。
如果他不迅速点,神珍被捷足先登了找谁说去?
所以烛斯年稍微想了想便下令手下分散搜寻,让每一个岔路都有人进入,免得耽误时间。
而他自己也顺着一个洞口最宽敞的岔路进去,继续前进了。
在魔教这些人都深入岔路后,很快段清风也来到了这个位置。
在看到眼前的分叉路后段清风也是“嘶”了一声,颇感难做。
魔教能分人去探索,但他却只有一个人,又不能劈成两半用,这该怎么办?
站在原地纠结了一番,段少侠最后还是决定:先随便挑一个方向走了再说吧!
反正迈出脚步总比踌躇不前好,他要是再纠结一会儿恐怕魔教都把神珍拿到手了!
在这种没什么便利和窍门的场合,也就只能靠运气了。
想到这里段少侠便凭着直觉随便挑了一条路,包括之后再遇到的岔路,以及岔路的岔路……段少侠都是凭借第一感觉硬着头皮走,没有丝毫迟疑。
那段清风的选择到底怎么样呢?我在这里先给各位提前透露一下——他选的全是正确的道路。
这并不是段清风开挂了……其实说是开挂了也没错……
这主要是因为段清风本身就带着点天道的青睐,若卿卿曾经不也说过,若是水泠月不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段清风本该顺应天命站在江湖顶点,成为正统主角的。
当然即使水泠月出现了,段清风身上那种符合“主角”的即视感还是没有退散。
比如红颜知己很多啦,总能莫名其妙卷进各种事件中啦,各种奇遇和人情会上赶着凑过来啦……
包括现在段清风用到的能力:凭直觉做出的选择总会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猜测,假如现在段清风掉下悬崖,那他一定不会死,而是会捡到天材地宝或武林秘籍。
当然这只是猜测,段少侠掉下悬崖后究竟会碰到什么,还是要等到事情真正发生了才知道。
说不定他那份天道青睐就被罪大恶极的水泠月给吸走了呢?
扯远了,总之在一众岔路中,段清风总归是找到了正确的那条。
而所有的岔路都分派了魔教的人,段清风走的这条路上,这里的魔教成员是谁呢?
只能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走在这条路上的不是别人,正是张连虎!
张连虎自己恐怕也想不到,前些天自己逃过的那一劫,现在便又主动找上门来!
话说张连虎小心谨慎地前进着,为了安全起见,他甚至还带着两个魔教弟子跟他一起走这条路。
不过毕竟他是这次行动的二把手,有这份权力也无可厚非,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只见张连虎空着手跟个大爷一样走在中间,而两名拿着火把照亮的魔教弟子一个走在前面给他“开路”,一个走在后面给他“殿后”。
这行进姿态,也是没谁了。
三人前进了一段距离,很快张连虎便感觉到周边的“区域”一变。
前方的领域出现一种水润清凉的舒畅之感。
哪怕只是迈步在其间,头脑也会变得十分清晰灵活,简直就跟做了一套健康合规的spa一样。
这种巨大的变化显然引起了张连虎的注意,且通过前后两位手下的面色变化,他也意识到并不是只有自己察觉到这种改变。
这时候,张连虎的内心可以说是十分激动。
毕竟就算不用脑子想,也该知道自己离教内找的东西已经很近了!
张连虎赶紧加快脚步,虽然这份功劳他不敢越过烛斯年冒领,但他要是主动把到手的神珍交给烛斯年,还怕不能在烛斯年手里拿到点好处吗?
要是烛斯年觉得他挺懂事,愿意把他收到自己的派系,那张连虎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在魔教内的处境了!
张连虎越想越美,不愿意放弃自己这个“投名状”,夺过一个火把直接就跑到了这条路的尽头。
在火光的映照下,张连虎也是成功地看到:在尽头石台的凹陷处凝聚着一小摊水。
而那种水润清凉的感觉,就是从这摊水上散发出来的!
没错,沦落到江夏的神珍,正是寒润水。
此时看到近在眼前的寒润水,张连虎也是欢喜的无可复加。
赶忙取下腰间的探测葫芦,尝试把寒润水装到里面去。
道长还是很注重实用性的,探测葫芦的确有收纳的用途,别说是寒润水了,就连上明火探测葫芦也能轻易装进去。
不然你猜为什么探测装置要做成葫芦状。
显然道长也想到了装容的可能。
不过就当张连虎成功把寒润水收进葫芦,盖上塞子后,一直悄悄在暗处观察的段清风……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