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谷正文在阴森的审讯室里,用冰冷的铁证和精准的心理攻势,一步步瓦解蔡孝乾的心理防线,迫使其在崩溃边缘挣扎的同时,台北市区的另一端,一场与时间赛跑、在刀尖上行走的隐秘行动,也在极度审慎地推进着。吴石为朱谌之(朱枫同志)筹划的“金蝉脱壳”之计,进入了最关键、也最危险的实操阶段——办理离台手续。
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既要达到让朱谌之合理、合法离台的目的,又必须确保整个过程天衣无缝,不引起保密局乃至任何方面的丝毫怀疑。任何一点程序上的瑕疵、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招致灭顶之灾。
老师吴石凭借其在国防部参谋本部的职位和多年积累的人脉,精心设计并启动了这套复杂的流程。他深知,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最公开的方式有时反而最隐蔽。他决定利用一项完全合法、公开透明的国防部公务——“东南沿海防务实地考察团”——作为绝佳的掩护。
第一步:制造需求,合情合理。
老师利用参与制定考察方案的机会,在参谋本部内部会议上提出:“此次舟山防务考察,涉及前线守备、后勤补给及与当地工商界的协调(涉及军需物资采购转运),建议增派一名熟悉沿海商贸运作、具备一定沟通协调能力的专业人员随行,以便更高效地获取一线信息,评估防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这一建议基于实际需求,合乎逻辑,且由吴石次长提出,分量足够,顺利获得了会议通过。
第二步:身份包装,无懈可击。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环:为朱谌之同志打造一个经得起核查的合法身份。老师动用了我们潜伏体系中埋藏极深、从未启用过的一条“安全资源”——一家与国防部有长期合作、背景清白、信誉良好的“安华商务咨询公司”。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老师安排该公司以“推荐商务顾问”的名义,将朱谌之(化名“朱曼华”)的资料纳入推荐名单。资料显示,“朱曼华”女士,拥有香港某商学院学历,长期从事两岸贸易咨询,对东南沿海商业环境熟悉,政治背景清白。所有证明材料均由可靠的内部人员精心准备,表面上天衣无缝。
第三步:程序审批,依规办理。
考察团成员的审批流程正式启动。老师的副官(我,聂曦)以参谋本部办事人员的身份,严格按照程序,将“朱曼华”的推荐材料连同其他团员资料一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政治审查和手续办理。老师则在不引人注意的层面,对关键环节进行了必要的、符合其职权范围的“关照”,确保流程顺畅,但绝不越权干预,以免画蛇添足。所有步骤都在公开、合规的框架内进行,文书往来清晰可查。
第四步:证件签发,水到渠成。
由于前期工作扎实,理由充分,身份材料齐备,流程合规,“朱曼华”作为考察团“特邀商务顾问”的资格很快获得批准。随后,差旅证件、国防部特别通行证等必要文件,也相继由主管单位按程序签发。整个过程,从提出需求到证件到手,耗时约两周,一切风平浪静,没有引起任何额外的关注或审查。在官僚体系庞大且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这样一件“小事”顺利办成,显得再正常不过。
当我把那份贴着朱谌之化装照片、盖着钢印的特别通行证和差假证秘密带回寓所,交到老师手中时,书房内的气氛凝重中透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老师仔细查验着每一份证件,指腹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印章,眼神异常复杂。有了这些证件,朱谌之同志就拥有了一张“合法”离开台湾的护身符,这是危机四伏中的一线生机。
“手续……总算办下来了。”老师的声音低沉,带着如释重负的疲惫,但更多的仍是深深的忧虑,“但这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真正的考验,是路上。考察团里必然有保密局的眼睛,舟山也不是终点……”
“老师,接下来是否按计划,向朱枫同志发出准备启程的指令?”我低声请示。
老师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再等等。谷正文那边……蔡孝乾的审讯结果未明,局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确认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窗口’才能启动最终行动。让她继续静默,保持待命状态。”
“是!”
离台手续的办妥,如同在漆黑的夜海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航标灯。但前路依然是惊涛骇浪,暗礁密布。下一步,将是等待时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一场生死时速的隐秘撤离。而此刻,审讯室内的较量,将直接决定这艘希望之舟,能否顺利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