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八年秋,公元1949年,一个天空布满灰白色云层的午后。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c-47运输机在台北松山机场的跑道上降落后,缓缓滑行。机舱内,吴石透过狭小的舷窗向外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机场周围茂密的热带植物,与南京的景致迥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咸湿闷热的气息。
飞机停稳,舱门打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吴石整理了一下军装,率先步下舷梯。他身着笔挺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常服,肩章上的两颗金星在略显沉闷的日光下并不显眼。他的步伐沉稳,面容平静如水,目光锐利而冷静地扫视着前方。
停机坪上,一小队人马早已等候在此。为首的是陈诚系的一位中将高参,姓刘,面带程式化的笑容,身后跟着几名参谋军官和几名穿着便装、眼神却格外警惕的人员。迎接的规格符合吴石的身份,既不显冷落,也绝非热情。
“虞薰兄,一路辛苦!陈长官军务繁忙,特命兄弟在此迎候。”刘高参上前一步,拱手寒暄,话语客气,但眼神深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和距离感。
“有劳刘兄和各位同仁久候,吴某愧不敢当。”吴石还以标准的军礼,语气平和,应对得体。他敏锐地察觉到,那几名便装人员的视线并未完全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时扫向他身后的家人和副官聂曦,带着一种职业性的打量。这种无声的监视,从他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刻起,便已如影随形。
王碧奎牵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小薇和小兰,紧随吴石之后走下飞机。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但腰杆挺得笔直,努力维持着镇定。感受到周围若有若无的注视,她将女儿们的手握得更紧了些。小薇和小兰似乎被这陌生的环境和凝重的气氛所慑,乖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大眼睛里带着一丝怯生。
副官聂曦最后走下舷梯,他手中提着简单的行李,目光低垂,姿态恭谨,但眼角的余光已将迎接人员的数量、站位、神情,以及机场周边几个制高点和可能存在的观察点尽收眼底。他像一柄收入鞘中的利剑,沉默而警惕。
简单的寒暄过后,一行人乘坐等候的吉普车离开机场。车队驶出台北市区,道路两旁是略显杂乱的街景和匆匆的行人,一种败退后的惶惑与紧张感弥漫在空气里。吴石沉默地望着窗外,心中清楚,脚下的土地并非安稳的后方,而是另一个危机四伏的前线。蒋介石政权退守此地,内部倾轧必然加剧,监视与控制只会变本加厉。他必须比在南京时更加谨慎,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王碧奎坐在他身旁,感受到丈夫身体的紧绷,她轻轻将手覆在他的手背上。吴石转过头,对上妻子温柔却坚定的目光,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都知道,从踏上台湾的这一刻起,一场更为复杂、更为凶险的无声战斗,已经拉开了序幕。家国情怀,个人安危,都系于这孤岛之上的方寸之间。
车队最终驶入一处较为清静的寓所,这是官方为吴石安排的临时住所。看似周全的安排,实则也在无形的掌控之中。聂曦协助安置行李,目光再次不经意地扫过院落围墙和相邻的建筑,心中已开始规划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
夜幕渐渐降临,台湾的第一夜,注定无眠。远处传来隐约的海潮声,仿佛预示着未来的惊涛骇浪。吴石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陌生的星空,眼神深邃,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