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海市的梧桐叶染上了浓郁的金黄。
微风拂过,落叶在“灏阳新材料”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打着旋,轻飘飘落在光洁的地砖上,晕开一圈温柔的秋意。
研发中心三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比窗外的秋日更显热烈,甚至带着几分沸腾的焦灼。
一份盖着鲜红公章的文件,正静静躺在长条会议桌的正中央。
烫金的标题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如同一块沉甸甸的勋章,吸引着在场每个人的目光。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在那份文件上,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
“正式批下来了!”
韩教授戴着雪白的棉质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文件,指尖划过“同意组建高性能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字样时,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尾音甚至微微上扬,泄露了心底的激动:“我们……终于有了国家级的研究平台!”
“太好了!”
“真的批下来了!”
会议室里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几位年轻的研发工程师甚至激动地站起身击掌相庆,眼眶都泛起了红。
这份批复,背后是韩教授团队长达一年的日夜筹备。
从最初的方案构思、海量文献梳理,到与理工大学、中科院某研究所等合作院校的反复磋商,确定产学研协同的核心方向;再到历经三轮严苛的答辩,面对评审专家的尖锐提问,逐一拆解技术难点、阐述产业化路径,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汗水。
祁阳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泛起一阵暖流。
他想起去年冬天,为了准备最终轮答辩材料,韩教授在实验室里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眼底的血丝像细密的蛛网,连喝掉的咖啡杯都堆了满满一桌面;
想起规划部的同事为了完善研究中心的建设方案,反复修改了十七版,每一个数据、每一项设备清单、每一处实验室布局,都经过了无数次校验与优化;
想起与合作院校谈判时,为了确定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分成等具体权责,沈弘毅带着法务团队往返于天海与邻市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磨了多少嘴皮。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祁阳走上前,接过韩教授手中的批复文件,指尖触到纸张上凸起的公章印记,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庄重而坚定:“国家级研究中心的落地,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使命,也意味着我们能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科研资源支持。接下来,我们要全力以赴,把研究中心建成真正的行业技术高地,不负这份信任。”
按照批复要求,“高性能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以“灏阳”为牵头单位,联合理工大学、中科院某研究所等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企业主导、高校支撑、院所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研究方向将聚焦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领域,兼顾前沿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技术攻关,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研究中心的选址定在“灏阳”邻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将新建三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配备国际一流的原位表征设备、高通量合成系统以及全自动化的电池性能测试平台,研发设备原值预计超过三亿元。
揭牌仪式定在一个月后举行。
为了确保仪式顺利进行,“灏阳”迅速成立了专项筹备组,从场地布置、嘉宾邀请到媒体对接、流程衔接,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多次演练。
陈明远主动请缨,亲自负责实验室的基建改造与设备进场调试。
他带着施工团队在产业园现场驻扎了二十多天,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对照设计图纸逐一检查墙体隔音效果、通风系统管道走向、电路布局合理性,生怕出现任何疏漏。
“实验室的防震等级必须达到最高标准,这些精密仪器可经不起半点震动。”
陈明远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水平仪仔细测量着地面的平整度,对施工负责人反复叮嘱:“还有通风管道,一定要按照最新的环保标准来安装,配套的废气处理设备也必须同步到位,确保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能完全处理达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污染。”
与此同时,韩教授也在紧锣密鼓地组建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
他不仅从公司内部选拔了十余名经验丰富的研发骨干,分别担任各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组长;
还通过“候鸟专家”计划,邀请了三位在钠离子电池、储能材料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材料学专家担任客座研究员,定期来中心指导科研工作;
同时与理工大学联合招收了十五名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基础研究,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要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发梯队。”
韩教授在团队组建会议上说道,目光扫过在座的科研人员:“资深专家负责把握技术方向,规避研发风险;核心骨干承担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产业瓶颈;年轻研究生则可以发挥创新活力,探索更多前沿的研究思路,甚至尝试一些‘异想天开’的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研发团队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揭牌仪式当天,天高气爽,阳光正好。
邻省产业园内,研究中心大楼前的广场上搭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临时舞台,红色的地毯从入口一直铺到舞台中央,两侧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青草气息。
省科技厅厅长、天海市副市长、合作院校的校长、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以及数十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上午十点,揭牌仪式正式开始。
主持人首先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建设背景、核心定位与发展规划,当提到研究中心未来三年内将投入两亿元用于设备采购与技术研发,同时开放共享科研平台,服务行业企业超过五十家时,台下响起了一阵惊叹声与热烈的掌声。
随后,省科技厅厅长发表讲话,对“灏阳”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并表示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为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现在,让我们有请祁阳先生、韩灏教授共同为‘高性能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随着主持人的话音落下,全场灯光聚焦舞台中央。
祁阳与韩教授并肩走上舞台,两人双手紧握红绸的两端,在全场的掌声与快门声中,缓缓向下拉动。
红绸翩然落地,露出一块锃亮的金色牌匾,“高性能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二十一个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韩教授作为研究中心主任,在仪式上发表了致辞。
他站在话筒前,目光坚定而深邃:“研究中心将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突破现有技术天花板;二是钠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突破,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三是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创新,提升储能应用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我们将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与行业同仁携手,共同推动储能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在祁阳与韩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研究中心的实验室。
在高通量合成实验室里,工程师向大家展示了自动化合成设备的运作流程——通过预设程序,设备可在一天内完成上百种材料配方的合成与初步筛选,极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在原位表征实验室,价值千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正实时观测着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晶体结构的演变轨迹,让在场嘉宾直观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奥秘;
在电池测试区,全自动化的测试设备正对不同规格的钠离子电池进行循环寿命、高低温性能、安全性能等多项指标的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系统,精准又高效。
“没想到‘灏阳’的研发实力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资深专家在参观后,握着祁阳的手感慨道:“这些原位表征设备、高通量合成系统,在国内都是顶尖配置,你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决心,确实令人佩服。”
研究中心的建成,为“灏阳”的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
揭牌仪式结束后不久,韩教授团队就启动了首个重大科研项目——“高容量长寿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子设计与产业化技术”,并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支持,获得专项研发资金一千二百万元。
同时,研究中心还发布了首个开放课题指南,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征集创新研究方案,短短半个月内就收到了来自二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份申请,其中不乏海外顶尖学府的团队。
就在研究中心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时,“灏阳”的第二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也传来了好消息。
经过研发团队数月的反复测试与优化,这款定名为“磐石2.0”的材料,在保持高安全性和长寿命核心优势的前提下,能量密度较第一代产品提升了23%,循环寿命突破三千次,完全满足“大陆动力”等核心客户在储能电站、商用车备用电源等场景的需求。
首批“磐石2.0”材料的小批量供货仪式,与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相隔仅一周。
当第一批封装好的材料被小心翼翼地装上货车,即将发往“大陆动力”德国总部时,陈明远特意拍下了货车驶离产业园的照片——车身上印着的“灏阳新材料”logo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车厢里装载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中国硬科技的实力与底气。
他将照片发到了公司的内部群里,群里瞬间热闹起来,大家纷纷留言祝贺,不少员工表示要更加努力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大陆动力”收到样品后,第一时间启动了严格的性能测试。
两周后,安德森先生亲自给祁阳打来电话,语气中满是毫不掩饰的赞赏:“祁先生,‘磐石2.0’的测试结果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循环寿命和高温性能方面,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已经召开了内部会议,决定将在下一代储能产品中全面采用这款材料,后续的大批量采购合同,我们的团队会尽快与贵司对接。”
与此同时,“启明深瞳”也在加速推进国际化布局。
在新加坡办事处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张伟团队开始筹备德国办事处的建设,计划以慕尼黑为中心,辐射欧洲市场,更好地服务劳埃士等核心客户,同时挖掘更多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潜在需求。
王静怡因其在新加坡市场开拓中的出色表现——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年度销售目标的150%,成功签下三个行业标杆客户——被晋升为亚太区业务总监,负责统筹东南亚、日韩等地区的业务拓展与团队管理。
祁阳站在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看着工程师们专注地操作着精密设备,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的实验数据;
听着远处生产车间传来的机器轰鸣声,那是“磐石2.0”材料量产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