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破晓时分
十二月的第一个周一,清晨六点,天光未亮。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漆黑的夜空和零星飘落的雪花,手中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浓茶。通宵未眠的他,眼中布满血丝,却目光如炬。
昨夜,他与财政、国资、法律顾问团队彻夜奋战,终于完成了《清河市国有企业改制操作指引(试行)》和《战略投资者准入与监管办法》两份关键文件的最终审定稿。这两份文件,如同为清河国企改革这艘航船绘制了精细的航海图和操作规程,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凝聚了无数心血。
桌上摊开的,还有今天上午即将举行的“清河市纺织厂(改制)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首次股东代表大会的议程草案。这将是从旧体制破茧而出的关键一步,容不得半点闪失。
七点整,王建国副市长和国资委主任刘建军准时来到办公室,三人进行最后一次会前核对。
“职工股东代表名单确认无误,全部经过公示和资格审核。”刘建军汇报,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应到代表187人,实到预计185人,两人因病请假已委托投票。”
“会议议程和表决事项,代表们提前三天都已拿到,反馈良好。”王建国补充道,“最关键的新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监事会选举办法,法律顾问已确保完全合规。”
秦墨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走吧,去会场。记住,今天的主角是职工股东,我们是服务员。”
清河市纺织厂原大礼堂,被临时布置成了庄严的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清河市纺织厂(改制)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横幅,台下座无虚席。早早到场的职工代表们,穿着平日舍不得穿的整洁衣服,互相低声交谈着,脸上交织着紧张、期待和一丝不安。他们手中紧握的文件袋里,装着关乎自己和企业未来的表决票。
八点整,大会准时开始。按照秦墨的要求,会议主持人由职工代表推选的老工程师张卫国担任,市领导和企业原领导班子成员均坐在台下第一排。
张卫国走上主席台,面对麦克风,手有些颤抖,但声音洪亮:“各位股东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个真正由咱们工人自己当家作主的大会……”
没有冗长的领导讲话,议程直接进入实质性环节。审议通过新公司章程、选举产生首届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表决通过公司未来三年发展规划……每一项议程都严格按照《公司法》和改制方案进行。当工作人员将密封的选票箱抬上台时,会场安静得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
秦墨坐在台下,目光扫过一张张专注而严肃的面孔。他看到那位曾质疑过改制的老会计,此刻正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审阅章程草案;他看到年轻的挡车工小刘,紧张地搓着手,准备投下人生中第一张作为“股东”的选票。这一刻,他深深感受到,改革不仅仅是制度的变迁,更是人的觉醒和力量的释放。
投票、计票、唱票……过程公开透明。当张卫国高声宣布董事会、监事会选举结果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选的董事和监事中,既有原厂技术骨干,也有通过市场化选聘引入的专业管理人才,结构合理,体现了“新老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新当选的董事长——一位从省外知名纺织企业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和职工监事代表、老劳模杨师傅,共同为“清河市纺织厂(改制)有限公司”揭牌。红绸落下,崭新的牌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掌声经久不息。
秦墨没有被邀请上台讲话。会议结束后,他被职工代表们团团围住。
“秦市长,谢谢您!要不是您推这一把,咱厂子可能真就没了!”杨师傅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
“秦市长,我们一定把新公司办好,不给您丢脸!”年轻董事小刘激动地保证。
秦墨一一回应,心中暖流涌动。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公司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起航。
下午,消息传开,在全市引起了巨大反响。机械厂的改制步伐明显加快,职工参与积极性高涨。其他观望中的国企也纷纷主动对接改革部门。秦墨趁热打铁,立即召开了全市国企改革推进会,将纺织厂的经验和两份新鲜出炉的政策文件下发,全面部署下一阶段改革工作。
傍晚,秦墨终于有时间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林芷若告诉他,岳父病情稳定,路安已活蹦乱跳。听着电话那头女儿稚嫩的“爸爸”声,秦墨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夜深人静,秦墨独自在办公室。他翻开工作日志,在“12月3日”这一页上郑重写下:“今日,清河纺织厂新公司创立,旧体制破茧。然此非终点,乃新起点。未来之路,市场搏击,管理挑战,皆为新考题。吾辈当时刻自省,不忘初心,慎终如始。”
他站起身,再次走到窗前。此时,东方的天际已泛起鱼肚白,黎明即将到来。风雪虽未完全停歇,但破晓的光线已穿透云层,照亮了银装素裹的城市。秦墨知道,最寒冷的阶段正在过去,而真正的考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才刚刚开始。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动力。路还很长,但他已准备好,迎接新的黎明,迎接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