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度陈仓
财政厅提供的“建议评审专家名单”,如同一纸最后通牒,将秦墨逼到了墙角。对方以“规范”为名,行干预之实的意图已昭然若揭。若屈从,实验室核心设备的采购很可能被引向歧途,贻害无穷;若硬顶,则可能被扣上“排斥监督、拒不执行省里规定”的帽子,正中对方下怀。正面冲突,时机未到,实力亦不对等。
秦墨深知,此刻必须改变策略,不能坐以待毙。深夜,他独自在办公室,对着那张刺眼的专家名单和厚厚的设备参数论证报告,沉思良久。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了实验室筹建办设备采购组的核心成员,开了一个绝对保密的小范围会议。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时间紧迫,长话短说。”秦墨开门见山,神色严峻,“对方已经出招,我们不能再被动接招。现在,启动备用方案,分两条线走。”
他布置任务,条理清晰,语气果决:
“第一条线,明线。由张副主任(负责对外协调的副主任)牵头,配合财政厅‘派驻’的同志,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启动‘形式化’的采购流程。对方要的招标文件模板、采购计划、甚至专家名单征求意见,我们都按要求提供,程序一步不缺,态度要积极诚恳。但是,”他加重语气,“在最关键的技术参数和供应商资格要求上,必须寸步不让!参数要严格按照国际最前沿、实验室最迫切的需求来设定,标准要高到只有极少数顶尖厂商能满足。我们要用无可挑剔的技术壁垒,让那些想塞进来的‘关系户’知难而退,或者至少在技术评审环节就被卡死。这条线,目标是‘合规’,是‘不授人以柄’。”
“第二条线,暗线,是真正的生命线。”秦墨目光扫过在场的几位绝对可靠的技术骨干,“由李工(首席技术专家)直接负责,仅限于在座各位知晓。立即启动与我们已经深度接触过的、国际上该领域真正顶尖的两家供应商的秘密谈判。绕过所有常规流程,以‘技术交流与合作可行性研究’的名义进行。谈判目标就一个:在对方提供的‘建议专家名单’介入之前,锁定最核心、最紧急的几台设备的技术方案和商业条款,争取达成带有排他性的合作备忘录。资金问题我想办法,哪怕先动用实验室前期的部分筹备经费垫付定金,也要把生米煮成熟饭!”
这个计划大胆而冒险。明线是烟雾弹,是防御;暗线才是真正的杀招,是进攻。一旦暗线操作不当泄露,将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但眼下,这是打破僵局、确保实验室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主任,这……风险太大了!”张副主任面露忧色,“万一被财政厅,甚至赵省长知道我们搞‘体外循环’,后果不堪设想啊!”
“所以,保密是第一位!所有暗线操作,不留纸质文件,重要沟通当面进行或用加密渠道。”秦墨斩钉截铁,“责任我来承担。实验室不能毁在几条潜规则手里!我们必须为江南省,为国家,保住这个项目的灵魂!”
接下来的日子,筹建办表面波澜不惊,按部就班地配合着财政厅的“指导”,准备着看似规范的招标文件。暗地里,以李工为首的小组,与海外顶尖供应商的代表,在城郊一家不起眼的酒店会议室里,进行了数轮紧张而高效的密谈。秦墨甚至在周末,以“看望朋友”为名,亲自秘密会见了供应商的亚太区总裁,表达了中方的诚意和紧迫性,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和配合。
与此同时,秦墨并没有放弃在体制内寻找突破口。他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面,赵立春副省长态度暧昧,但省委一把手沈一鸣书记和省长李强,对实验室建设一直是大力支持的,只是可能并不完全了解采购环节遇到的具体阻力。他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将情况“上达天听”,但又不能显得是在“越级告状”。
机会很快来了。省委办公厅通知,沈一鸣书记下周将主持召开一次小范围的“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重点项目进展汇报。秦墨作为实验室筹建办主任,在受邀之列。
这是一次关键的机会。秦墨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在汇报实验室整体进展时,他充分肯定了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谈到面临的挑战时,他巧妙地引入了话题:
“……实验室建设进入设备采购关键阶段,我们坚决贯彻执行省里新出台的采购管理办法,规范操作,防范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比如一些全球顶尖的设备技术壁垒高、供应商高度集中,完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可能面临有效竞争不足、周期过长的问题。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在遵守程序的前提下,既确保采购的规范廉洁,又能买到最适合、最先进的设备,保证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进度。这方面,我们恳请省委省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他的汇报,看似在请教问题,实则委婉地点出了新规与实验室特殊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难题抛给了最高决策层,又没有直接指责任何部门或个人。
沈书记听得非常仔细,会后特意留下秦墨,又多问了几句设备采购的具体情况。秦墨抓住机会,简要汇报了在参数设定上坚持高标准、以及与国际顶尖供应商保持技术沟通的情况,隐去了秘密谈判的环节。沈书记指示:“实验室的设备,一定要坚持国际一流水平。规矩要讲,但不能被规矩捆住手脚。要在合规的前提下,找到效率和质量的最佳结合点。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向省委报告。”
沈书记的表态,虽然原则性强,但无疑给秦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他后续的可能行动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空间。
就在座谈会后不久,暗线谈判也取得重大突破。两家顶尖供应商均对实验室的规划和技术需求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意在核心设备上提供最优惠的合作条件,并愿意在正式招标前,先签署排他性的技术合作与优先供应备忘录,其中一家甚至同意在收到部分定金后提前启动设备生产准备。
消息传来,秦墨长舒一口气。最危险的阶段暂时过去了。有了这份备忘录,即便后续财政厅在招标环节设置障碍,他们也有了更强的底气和回旋余地。
然而,他清楚,这只是阶段性胜利。赵立春和钱进绝不会轻易罢休,更大的风雨可能还在后面。他叮嘱暗线小组,务必保持静默,备忘录严格保密,等待最佳时机再浮出水面。
当晚,秦墨终于回了一次家。饭桌上,林芷若发现丈夫紧锁多日的眉头稍稍舒展,轻声问:“事情有转机了?”
秦墨点点头,给女儿夹了块她爱吃的糖醋排骨,淡淡一笑:“嗯,闯过了一道险关。不过,路还长着呢。”
他看向窗外,夜色中的南宁市依旧灯火辉煌。这场围绕规则与反制的博弈,如同暗流下的潜行,险象环生。但他知道,为了守护那份科技强国的梦想,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他必须继续打下去,而且,必须打赢。下一章,或许该是“图穷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