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试点之争
省委办公厅那份语气谨慎却分量千钧的《情况通报》所带来的压力,在秦墨沉稳果断的应对下,如同撞上一块坚韧的礁石,激起的浪花虽未完全平息,但其试图阻滞改革航船的势头已被初步遏制。然而,秦墨深知,政治场上的平衡从来脆弱,一时的风平浪静往往预示着更大风暴的酝酿。他不敢有丝毫松懈,一面继续狠抓既有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一面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为清河争取一个更高层级、更具分量的发展平台。
机会很快悄然来临。一份来自省发改委的征求意见稿摆上了秦墨的案头:《关于申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市”的通知》。文件明确,将在全省遴选2-3个基础较好、意愿强烈的市,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诸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为全省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这意味着政策红利、项目倾斜,更意味着来自省级层面的明确背书,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消息如同投入池水的石子,立刻在清河市委市政府内部引起了波澜。支持者摩拳擦掌,认为这是清河改革成果获得认可、更上一层楼的绝佳机遇;质疑者则忧心忡忡,认为当前正值敏感时期,应“韬光养晦”,而非“锋芒毕露”,担心申报失败会折损威信,甚至可能引来更多关注和压力。
常委会上,两种意见激烈交锋。
“我认为时机不妥!”一位资历颇老的常委率先表态,语气沉重,“省里刚对我们有过‘提醒’,现在就去争这个试点,是不是太急了?枪打出头鸟啊!况且,试点意味着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我们的工作是否真的经得起放大镜看?万一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我不同意!”王建国副市长立即反驳,情绪有些激动,“正因为省里有不同声音,我们才更需要这个试点!这是证明我们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着的最好机会!有了尚方宝剑,很多现在的阻力就能迎刃而解!我们不能因为怕担风险就畏缩不前!”
“建国同志,激情可嘉,但要实事求是。”另一位常委慢条斯理地说,“试点名额只有两三个,竞争必然激烈。其他几个兄弟市实力不俗,我们有多大胜算?投入大量精力去准备,如果失败,岂不是劳民伤财,更落人口实?”
会场气氛一时胶着。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市委书记杨帆和常务副市长秦墨。
杨帆书记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秦墨身上:“秦墨同志,这个事情是你分管,你的意见呢?”
秦墨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杨书记,各位同志,我认为,这个试点,我们必须争,而且要全力以赴去争!”
他停顿一下,环视全场,声音清晰有力:“第一,争试点,不是争虚名,是为了争发展机遇。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需要突破现有政策框架才能解决。试点带来的自主权,是我们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重要利器。第二,争试点,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如果我们的改革真的扎实有效,就应该有信心、有底气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检验。第三,争试点,更是展现我们清河干部担当作为的窗口。畏首畏尾,只会让人看轻。敢于竞争,才能赢得尊重。”
他转向持反对意见的常委,语气诚恳:“关于风险,我们不能回避,但可以管控。申报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我们工作的全面体检和提升。即使最终未能入选,只要准备充分,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潜力,同样能赢得上级的关注和认可。至于竞争,”他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我相信,只要我们拿出清河这段时间改革的真实成果、扎实数据和清晰思路,我们的竞争力,绝不逊于任何对手!”
秦墨的发言,有理有据,有担当有策略,瞬间扭转了会场的气氛。杨帆书记微微颔首,最终拍板:“好!既然秦墨同志有这么足的信心,市委支持!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秦墨同志任组长,建国同志配合,抽调精干力量,立即启动申报准备工作。要拿出最能体现清河特色和水平的方案来!”
散会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申报攻坚战迅速打响。秦墨亲自挂帅,组建了由政研室、发改委、财政局、法制办等部门骨干组成的专班,封闭办公,日夜奋战。他们系统梳理了清河在“放管服”改革、国企改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已取得的突破和面临的瓶颈,对照省里试点方案要求,逐条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风险管控措施。
秦墨对申报材料的要求近乎苛刻:“数据要准,案例要实,思路要新,风险预案要细。不仅要讲我们做了什么,更要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能做成,以及接下来能在哪些方面为全省探路。”他反复强调:“我们的优势在于‘实干’和‘系统集成’,要突出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的探索,尤其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方面的独特做法。”
就在申报材料进入最后打磨阶段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从省城传来: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经济实力强劲的临江市,其申报方案得到了省里某位重要领导的明确支持,声势很大。消息传来,专班内部弥漫起一丝焦虑情绪。
“秦市长,临江基础比我们好,现在又有领导支持,我们……”发改委主任面露难色。
“慌什么?”秦墨神色不变,“各有所长。临江长在基础厚,我们强在势头猛、包袱轻、创新意识强。最终的评判标准,是看谁的方案更能解决问题、更具推广价值。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他当机立断,调整策略:“材料继续完善,同时,加强向上汇报沟通。我亲自去省里,不是跑关系,是去汇报工作、争取指导。我们要让省领导全面、客观地了解清河的改革实践和思考。”
接下来的几天,秦墨的身影频繁出现在省发改委、政研室等关键部门。他没有带任何礼品,只带着厚厚的汇报材料和一颗坦诚的心。他不是去游说,而是去交流,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同时也不卑不亢地阐述清河方案的独特价值和可行性。他的专业、务实和自信,给不少省直部门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申报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深夜,申报材料最终定稿。看着凝聚了集体心血的成果,秦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对专班成员说:“同志们,辛苦了。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已经让我们对未来的改革之路认识更清、信心更足。现在,让我们静候佳音。”
几天后,省发改委官网公示了“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市”拟入选名单。排在首位的,赫然是“清河市”!
消息传来,清河市委市政府一片欢腾。王建国激动地用力拍着秦墨的肩膀:“老秦,成了!我们真的成了!”
秦墨看着公示名单,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这不仅仅是一个试点的成功,更是对清河改革路径的肯定,是对他们这段时间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最好的褒奖。
然而,喜悦之余,秦墨的眼神很快恢复了清明。试点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大的权限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期望伴随着更严峻的考验。真正的硬仗,在试点获批之后才刚刚开始。他仿佛已经看到,前方更深的水域中,还有更多的暗礁和风浪在等待着他们。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力量。有了这把“尚方宝剑”,他将更有底气去披荆斩棘,带领清河驶向更广阔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