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口碑发酵,街坊涌动
李大爷和刘婶几乎是捧着药包、一步三回头地走出诊所的,脸上的笑容堆成了褶子,逢人便夸林辰的医术。他们那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明显好转的行动姿态,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青石街就像一锅被逐渐加热的温水,而张大妈、李大爷、刘婶这三把火添下去,终于彻底沸腾了。
诊所门口原本观望的人群不再犹豫,开始争先恐后地往里挤。
“林医生,给我看看,我这头疼的老毛病!”
“我先来的,我这咳嗽半个月了!”
“让我进去,我老伴风湿下不了床,我先来问问林医生能不能出诊!”
楚瑶一个人站在门口,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她努力提高音量,试图维持秩序:“大家别急!排好队,一个个来!林医生都会看的!” 她的声音淹没在七嘴八舌的嘈杂里,额角急出了细汗。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温和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楚瑶,不必阻拦。”
林辰不知何时已站到她身侧。他目光平静地扫过门口激动的人群,那眼神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躁动的人群竟奇异地安静了几分。
“各位街坊,”林辰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病痛缠身,焦急在所难免。但诊室狭小,拥堵于此,于病情无益,亦影响街坊通行。”
他顿了顿,继续道:“请楚护士为大家登记排序,依序就诊。我既在此开设医馆,必对每一位登门者负责。今日看不完,便看到明日,总会为大家诊治。”
这番话不急不缓,合情合理,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承诺。原本争抢的人群面面相觑,渐渐冷静下来。
“林医生说得对,咱们别挤了。”
“排队排队,别让林医生为难。”
“楚护士,给我登记一下,我叫周建国……”
秩序开始恢复。楚瑶感激地看了林辰一眼,立刻拿出登记本和笔,开始认真记录患者的姓名和主要症状。队伍从诊所门口蜿蜒而出,在青石街的人行道上排起了长龙。这在这条老街上,可是多年未见的奇景。
排在队伍前面的是个戴眼镜、文质彬彬的老先生,姓周,是附近小学的退休教师,长期伏案导致严重的颈椎病,头晕手麻。林辰让他坐下,一番望闻问切后,取针于其风池、天柱、肩井等穴施针。行针时,周老师只觉得一股股酸胀感顺着脖颈向下传导,原本僵硬的肌肉仿佛被无形的手揉开,那持续不断的晕眩感竟如退潮般迅速消散。
“妙!太妙了!”起针后,周老师活动着脖颈,满脸不可思议,“头脑从没这么清醒过!林医生,您这针,神乎其技!”
他的惊叹更是让后面排队的人心痒难耐。
紧接着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孩子咳嗽得小脸通红。林辰看了看孩子的舌苔和指纹,诊断为风热犯肺。他没有用针,而是让楚瑶取来一些新鲜的鱼腥草和枇杷叶,当场演示如何捣汁兑蜂蜜喂服。孩子服用后不久,剧烈的咳嗽便明显缓和下来,依偎在母亲怀里沉沉睡去。那年轻母亲千恩万谢,几乎要跪下来。
还有一个是附近菜市场卖肉的王胖子,号称“铁打的身子”,这次却因搬运重物闪了腰,疼得龇牙咧嘴,是被两个伙计搀扶着来的。林辰在他后溪、人中穴快速强刺激,配合腰部特定穴位的点按,不到五分钟,王胖子竟能自己扶着墙慢慢直起腰来,虽然动作还不敢太大,但那股钻心的疼痛已然消失。
“我的娘诶!”王胖子摸着后腰,瞪圆了眼睛,“林神医,您这是仙法吧?我老王服了!”
每一个被治疗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几乎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显着的效果。惊呼声、赞叹声、感激声,在小小的诊所里此起彼伏。
这实打实的疗效,如同最强劲的东风,将“辰瑶诊所”和“林神医”的名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吹遍了整条青石街,甚至开始向周边的街区扩散。
队伍不仅没有缩短,反而越来越长。闻讯而来的新患者不断加入队尾,其中甚至夹杂着几个穿着打扮明显不像这片老城区的年轻人,他们好奇地张望着,低声交换着信息。
楚瑶忙得脚不沾地,登记、引导、抓药、解释注意事项,但她脸上始终带着兴奋的红晕。她看着端坐诊位,面对各式病患始终从容不迫、手法如神的林辰,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林辰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样子。他下针、开方、讲解,效率极高,动作如行云流水,仿佛不知疲倦。只有偶尔看向门外那长龙般的队伍时,眼底深处才会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微光。
那并非忧虑,而是一种确认。
确认师父的传承,在这喧嚣都市的一角,终于开始真正扎根。
确认他林辰,凭手中银针、胸中所学,确能在这江城,撕开一片属于中医的天空。
夕阳的余晖开始给青石街镀上一层金边,诊所内的光线变得柔和。
队伍还在缓慢向前移动。
排在队尾的一个老太太有些焦急地问前面的人:“大兄弟,这都快天黑了,还能轮到俺不?”
前面的人回头,笃定地说:“放心吧,林医生说了,看不完不下班。他说话,准算数!”
这话像是一颗定心丸,在排队的人群中传递开来。
楚瑶点亮了诊室内的灯。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棂,与天边最后一抹霞光交织,映照着门外那条耐心而充满希望的队伍,也映照着诊所内那个依旧沉稳如山的年轻身影。
辰瑶诊所的第一天,在极致的冷清中开始,在难以置信的繁忙与喧嚣中,走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