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匿名的警告短笺,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清辞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
苏清辞将短笺小心收好,并未声张,以免扰乱军心。但暗地里,她更加警惕,对绣品的质量要求也近乎苛刻。她知道,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拥有过硬的口碑和客户基础,才能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浪。
三天后,一个晴朗的早晨,“清辞绣坊”的店门首次正式敞开。
没有喧闹的庆典,只在门口挂上了一块手写的“试营业”木牌。晨光洒入店内,照亮了光洁的展架、琳琅满目的绣品以及窗明几净的工作区。
苏清辞、春桃、周娘子、芸娘、招娣,五人皆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统一款式的素色棉布衣裙——这是苏清辞设计的工作服,既方便劳作,又显清爽专业。她们站在店内,既紧张又期待。
最先被吸引的是左邻右舍。好奇的掌柜娘子、茶舍的伙计、书画铺的老先生……纷纷踱步过来,探头观望。
“哟,真开业了?这铺子收拾得真亮堂!”
“这些绣品……样式倒是新鲜,颜色也雅致。”
“这就是前阵子闹得挺热闹的那家?东家是个小娘子?”
议论声中,第一位顾客走了进来,是附近一位常去买菜的夫人。她被展架上一条“岁寒三友”手帕吸引,灰竹、墨松、淡梅,绣在月白色的软缎上,清雅不俗。
“这手帕怎么卖?”夫人拿起细看,针脚细密均匀,配色高级,手感极佳。
“夫人好眼力,这款手帕一百二十文。”苏清辞上前,微笑着介绍,“用的是苏杭软缎,丝线也是特调的色,耐洗不褪色。”
价格比普通手帕略贵,但那夫人显然是个识货的,把玩片刻,便爽快地付了钱:“确实精致,比‘锦绣阁’那些大红大绿的看着舒服多了!”
开门红!第一笔生意成交,虽然金额不大,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接下来,陆续又有客人进门。有被“蝶恋花”扇套吸引的文人,有喜欢新推出的“莫兰迪色系”香囊的年轻小姐,也有单纯好奇进来逛逛的。
苏清辞并不急于推销,而是任由顾客慢慢观赏,只在对方表现出兴趣时,才上前轻声介绍设计理念和工艺特点,言语间充满对手艺的自豪与热爱,却无半分谄媚。
春桃和招娣负责招待和包装,虽有些紧张,但态度诚恳。周娘子和芸娘则坐在窗边的绣绷前,专注地飞针走线,她们沉稳娴静的姿态,本身就成了店内一道动人的风景,无声地展示着绣品的诞生过程,令人信服。
一整天下来,客流不算爆满,却也算络绎不绝。到了傍晚盘账,竟也卖出了七八件绣品,收入近一两银子。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顾客离开时都面带满意,甚至有人询问是否接受定制。
试营业的第一天,平稳度过。
接下来的几天,口碑效应开始逐渐显现。
那位买了手帕的夫人,次日又带了两位相熟的姐妹前来,一人买走了一个香囊,一人定制了一把团扇。
那位文人买了扇套后,赞不绝口,竟在茶舍与友人闲聊时提了几句,又引来了两位好奇的雅士。
甚至之前对门书画铺的老先生,也踱过来买了一方绣着墨竹的笔舔,说是摆在案头赏玩。
“清辞绣坊”的绣品,以其独特的审美、精湛的工艺和雅致不俗的格调,悄然在一小部分特定人群中流传开来。人们口耳相传:“清河街新开了家绣坊,东西不一样,看着就高级!”“那家的绣娘手艺真好,颜色配得绝了!”“东家是个年轻姑娘,人很和气,讲起绣活来头头是道。”
回头客渐渐增多。
苏清辞趁热打铁,根据顾客反馈和时令变化,又迅速推出了几款新品:适合夏季的、绣着莲叶鲤鱼的轻罗小扇;用了胡师傅特制丝线、光泽更加柔和的发带;甚至尝试性地绣制了几幅小型的、适合书房悬挂的绣画。
每一件新品都延续了“清辞绣坊”一贯的风格,却又各有巧思,令人眼前一亮。
试营业期间,苏清辞有意控制着产量,保持一种“稀缺感”,同时也让新团队有时间磨合,确保每一件售出的绣品都是精品。
周娘子的手艺越发沉稳,甚至开始能独立指导招娣完成一些复杂工序;芸娘在配色上的天赋逐渐凸显,常常能提出令人惊喜的建议;招娣进步神速,已能熟练完成多种基础针法;春桃则成了得力的小管家,不仅手艺熟练,还能帮着招呼客人、管理账目。
团队在实战中快速成长,配合越发默契。
小小的绣坊,虽然忙碌,却秩序井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每当有顾客对绣品表示赞赏,或者听到街坊邻居的夸耀,几个女子脸上都会露出由衷的笑容和自豪。这对于曾经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她们而言,是金钱难以衡量的价值认可。
苏清辞看着这一切,心中欣慰。口碑,正在一点点积累。坚实的基础,正在一针一线中筑牢。
然而,她并未忘记那封警告信。她暗中留意着每一位进入店铺的生面孔,尤其是那些询问过于详细、或者对工艺本身兴趣大于对成品兴趣的人。
几日下来,并未发现明显异常。直到试营业的第五天下午,一位衣着华贵、丫鬟环绕的年轻小姐,在店内流连了许久,几乎将每一件绣品都仔细看了一遍,最后却什么也没买,只是目光在苏清辞和几位绣娘身上转了几圈,嘴角噙着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意,方才离去。
那小姐的衣着气度,不像普通富户,倒像是官宦之家。她的眼神,让苏清辞隐隐觉得有些不舒服。
傍晚打烊后,苏清辞正在核对账目,周娘子犹豫了一下,走上前低声道:“东家,下午那位小姐……她看货的手法,很老道,不像是寻常买家,倒像是……同行来看门道的。”
苏清辞心中一凛。周娘子在行业里久了,见识自然多一些。
“而且,”周娘子补充道,“她身边那个穿绿比甲的大丫鬟,我瞧着有几分面熟,好像……以前在江南绣业行会的人身边见过。”
江南绣业行会……柳家!
匿名信中的警告,与下午的异常访客,瞬间联系了起来。
柳家,果然已经注意到她了。而且,已经开始行动。只是不知,这“变数”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在何时到来。
试营业积累的良好口碑令人喜悦,但潜藏的危机却如影随形。
苏清辞合上账本,目光投向窗外渐沉的夜色。
看来,“百工雅集”并非一鸣惊人的坦途,更可能是一场危机四伏的鸿门宴。
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