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
这一年里,大唐的朝局,在一种诡异的平静中度过。
新皇李亨,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辅佐下,逐步肃清了北方的叛军残余势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朝廷的权威,渐渐稳固。
而太上皇李隆基,在几次试探无果后,似乎也认清了现实,彻底沉寂了下来,每日在兴庆宫里修道礼佛,不问世事。
长安城,也从战火的创伤中,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对于王家来说,这一年,同样是平静而关键的一年。
王策在军中,严格地执行着父亲“藏拙”的教诲。沉默寡言,谦虚低调,不再像以前那般锋芒毕露。
打仗,他永远冲在前面,但从不抢头功;议事,他永远坐在末尾,除非郭子仪点名,否则绝不多说一句。
他的变化,让军中那些原本嫉妒他、警惕他的将领们,也都渐渐放下了戒心。
他们觉得,这个少年天才,也不过如此,就像方仲永一样,现在已经泯然众人矣了,勇则勇矣,但谋略和心性,也再也不是之前的年轻气盛,令人惊奇的年轻将领了。
只有郭子仪,偶尔会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着他,似乎看穿了一切。
而王徽(王秀),则更加低调,他每日按时去谏议大夫的官署点卯,干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活计,从不发表任何政见,也从不与任何官员私下结交。
他就像一个透明人,努力地降低着自己的存在感。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远在江南的长子,王佑身上,只要王佑中举,他就可以赶紧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大唐光复后的第一次科举,正式拉开了帷幕。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书人,汇聚于长安。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每个人都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王佑,也在仆人的护送下,从江南赶到了长安。
当王徽(王秀)在府门口,看到自己长子的时候,心中感慨万千。
几年不见,王佑已经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一个温润如玉的青年。
他身穿一袭青色儒衫,身形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沉稳和从容。
这是王秀为他设定的【中正平和】天赋,加上这么多年的饱读诗书,所带来的气质。
“父亲。”王佑见到王徽,立刻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王徽扶起他,仔细地打量着,“路上辛苦了。”
晚上,王家举行了一场家宴。这是安史之乱后,父子三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聚。
饭桌上,王徽(王秀)看着自己两个性格迥异,却同样出色的儿子,心中充满了骄傲。
王策,一身戎装,眉宇间是征战沙场磨砺出的坚毅和杀气,但此刻在家人面前,那份杀气早已收敛,只剩下对父亲和兄长的敬重。
王佑,一袭儒衫,气质温和,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书卷气,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大哥,此次科举,你定能高中!”王策举起酒杯,由衷地对王佑说道。他虽然不爱读书,但对学问好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地敬佩。
王佑微微一笑,举杯回敬:“借二弟吉言,我定当全力以赴,不负父亲期望。”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王徽(王秀)看着他们兄弟二人,开口道:“佑儿,策儿,你们要记住。我王家,一文一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你们兄弟二人,日后入朝为官,务必同心同德,相互扶持,方能让我王家,在日后的乱世之中,长盛不衰,稳住传承。”
“是,父亲!孩儿谨记!”王佑和王策齐声应道。
几天后,科举正式开考。
王佑怀着平静的心情,走进了贡院。
考场之内,气氛庄严肃穆,只听得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对于别人来说,这或许是决定一生命运的战场。但对于拥有着那些文科和政治天赋的王佑来说,这更像是一场从容的表演。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早已烂熟于心,策论时事,也在父对朝局的利弊的剖析,以及自己越来越敏锐的政治嗅觉,研究得明明白白。
他提笔,落笔,一气呵成。
又过了数日后,放榜之日。
整个长安城万人空巷,所有人都涌到了礼部的大门前,争相看着那张决定了无数人命运的皇榜。
“中了!中了!我中了!”
“唉,又是名落孙山……”
人群中,充满了狂喜的呐喊和失落的叹息。
王家的仆人,早已挤到了最前面。他瞪大了眼睛,从榜尾一路向上寻找。终于,在二甲进士的行列中,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王佑!”
“中了!中了!大公子中了!”仆人激动地大喊着,拼命地从人群中挤出来,向王府飞奔而去。
消息传回王家,府中顿时一片欢腾。
王徽(王秀)得到消息时,正在书房里练字。他听到仆人的禀报,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在宣纸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墨点。
他缓缓地放下笔,吐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好,好啊。”他喃喃自语。
他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殿试之上,王佑表现得不卑不亢,对答如流。他的文章,虽然不如一些人华丽,但胜在写得四平八稳,无可挑剔。
他的对策,更是能够切中时弊,却又不得罪任何朝中官员。
最终,他被皇帝钦点为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修撰之职。
一个正七品的清贵官职,虽然不高,但却是天子近臣,是储相的摇篮。
这个结果,不高不低,但却没有任何人敢小瞧这位七品小官,只因为他前途无量。
这正是王徽(王秀)最想要的结果。
(ps:进士出身勿喷,明清的科举深入人心,作者也只知道这个,还请各位读者大大见谅!另外,宝子们!看到这里都是自家人了,求大家帮忙写一点书评,让这本书早点有一个评分吧,作者已经要被饿死了,让作者拿个全勤吧,哭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