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星城璀璨的万家灯火,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而星耀娱乐顶层的总裁办公室内,却是一片静谧。沈聿珩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指尖夹着一份装帧精美的项目计划书,封面上印着醒目的标题——“星冉之光”个人慈善基金会初步规划方案。
他垂眸翻阅着,速度不快,但每一页都看得很仔细。暖黄的灯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深邃的阴影,让人看不清他眼底的情绪。助理陈恪安静地侍立在一旁,大气不敢出。
林星冉则坐在对面的沙发上,背脊挺得笔直,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牛仔裤,素面朝天,与窗外那个浮华喧嚣的娱乐圈仿佛隔着一个世界。这是她第一次,以如此正式、甚至可以说是“谈判”的姿态,坐在沈聿珩面前。不是为了资源,不是为了片约,而是为了她心心念念的慈善基金。
苏棠坐在她身边,姿态从容些,但眼神也同样专注地看着沈聿珩,等待着他的反应。这份计划书,是她陪着林星冉熬了几个通宵,查阅了无数资料,咨询了专业律师和会计师,一个字一个字打磨出来的。她们都知道,要想让这个基金会真正立足、长久运作,并且不被外界过度解读或利用,沈聿珩的支持至关重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只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林星冉感觉自己的心跳声在寂静的房间里被无限放大。
终于,沈聿珩合上了计划书的最后一页,将它轻轻放在桌面上。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林星冉,那双深邃的眼眸如同古井,不起波澜。
“为什么是教育,而且是偏远地区的女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他开口,声音低沉平缓,听不出喜怒,只是一个纯粹的问句。
林星冉深吸一口气,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她没有立刻引用那些宏大的数据和口号,而是用一种异常平静、甚至带着点回忆的口吻说道:
“我小时候在孤儿院,隔壁床有个姐姐,叫小雅。她比我大两岁,很聪明,画画特别有天赋。院里有一面墙,被她用捡来的粉笔偷偷画满了各种小动物和花朵,那是我们那个灰扑扑的院子里唯一的色彩。”她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记忆中的画面,“后来,她十二岁那年,被一对看起来条件不错的夫妇领养了。我们都很为她高兴。她走的时候,偷偷塞给我一小截她珍藏的红色粉笔,说等她安定下来,就给我写信,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办公室里安静极了,连窗外的车流声都仿佛远去。
“我一直没有等到她的信。”林星冉顿了顿,眼神里掠过一丝极淡的阴霾,“很多年后,我偶然从一个辗转打听消息的志愿者那里得知,那对夫妇领养她,只是因为自家经营的餐馆缺个廉价劳动力。她没再上过学,每天就是洗不完的碗碟和做不完的杂活。那截红色粉笔,大概是她最后一次触碰色彩。”
她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向沈聿珩:“沈总,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需要帮助的领域,疾病、贫困、环境……都很重要。但对我来说,教育,尤其是让那些和小雅一样的女孩,有机会掌握知识,掌握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技能,让她们的人生能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而不是被迫早早地凋零在无人看见的角落——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也是我认为最能带来根本性改变的事情。”
她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讲了一个简短的故事。但那份源于亲身经历的同理心和沉甸甸的决心,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沈聿珩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落在她脸上,没有打断。直到她说完,他才几不可察地微微颔首。
“基金会的架构很清晰,资金监管和项目执行的流程也考虑得比较周全。”他修长的手指点了点桌上的计划书,语气依旧平淡,但熟悉他如陈恪,却能听出那平淡下的一丝认可,“初期启动资金,你个人能投入多少?”
林星冉立刻报出一个数字,这是她出道以来,扣除所有开支、税收后,几乎全部的积蓄。一个对于新人来说相当可观,但对于运作一个基金会而言,却只是杯水车薪的数字。
沈聿珩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仿佛早已料到。他沉默了片刻,那短暂的几秒钟,对林星冉来说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可以。”他终于开口,两个字,斩钉截铁,“沈氏集团会以企业名义,向‘星冉之光’注资同等数额的资金,作为创始合作伙伴。同时,沈氏的法务和财务团队,可以无偿为基金会提供初期顾问支持,确保合规运作。”
林星冉和苏棠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沈氏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公信力和资源!
“但是,”沈聿珩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林星冉,“我有一个条件。”
林星冉的心提了起来:“您说。”
“基金会必须建立完全透明、可追溯的财务和项目公示系统。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去向,每一个资助对象的情况、进展,都要在网上清晰可查,接受全社会监督。”他的语气不容置疑,“慈善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更不是暗箱操作的黑洞。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立在阳光下,经得起任何审视。”
林星冉几乎是立刻点头,眼神灼灼:“这正是我和棠姐的想法!我们想做的,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真正能帮到人的基金会!”
沈聿珩看着她眼中毫不作伪的坚定和清澈,眼底深处那丝极淡的波动再次一闪而过。他微微颔首:“好。具体细节,让陈恪和苏棠对接。”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干脆,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
离开沈聿珩办公室,直到走进电梯,林星冉还觉得有些恍惚。她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苏棠看着她傻乎乎的样子,忍不住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傻丫头,还愣着干什么?咱们的‘星冉之光’,真的要启航了!”
几天后,“星冉之光慈善基金会”成立发布会,在星耀传媒的发布会厅低调举行。没有邀请太多媒体,只请了几家权威的财经和公益类媒体。
发布会上,林星冉穿着简单的白色西装套裙,褪去了镜头前的明艳光环,显得格外沉静和真诚。她没有回避自己孤儿院长大的经历,也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阐述了自己成立基金会的初衷,重点介绍了基金会将聚焦的领域——偏远地区女童助学和青年女性职业技能培训。
她展示了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和即将上线的透明查询系统蓝图,承诺所有信息将对公众完全开放。
“我知道,作为一个艺人,做慈善很容易被误解,被贴上各种标签。”林星冉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台下为数不多但眼神专注的记者,语气坦诚,“但我还是想去做。因为我相信,哪怕只能点亮一盏灯,也能驱散一小片黑暗。‘星冉之光’的力量或许微小,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束实实在在的光,照亮哪怕只是一个女孩前行的路,让她的人生,能多一种选择。”
她的发言不长,却掷地有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愿望和坚定的行动。
发布会结束后,相关的报道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因为前期林星冉积累的良好路人缘和沙雕亲民形象,加上沈氏集团站台带来的公信力,以及基金会本身“透明化运作”的承诺,舆论反响出乎意料地正面。
【卧槽!林星冉来真的啊?自己掏了那么多钱?还拉来了沈氏?】
【重点是透明化!所有账目可查!这点真的太拉好感了!比那些只知道通稿吹嘘、钱去哪了都不知道的明星公益强一万倍!】
【资助女童和职业技能培训!真的好实际!这才是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事情!】
【从今天起对林星冉路转粉!人美心善有脑子!】
【“星冉之光”,名字取得真好。她真的像一束光啊,从泥泞里自己爬出来,还想照亮别人。】
当然,也少不了零星的质疑和黑子的酸言酸语,但很快就被支持和理性的声音淹没。
更让林星冉意想不到的是,基金会官方公布的捐赠渠道开通后,除了沈氏的大额注资和她自己的投入,竟然收到了大量来自普通网友的小额捐款!几块,几十块,几百块……汇聚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很多捐款留言让她瞬间破防:
【冉冉加油!钱不多,是我一周的奶茶钱,希望也能帮到一个妹妹!】
【跟着冉姐做公益!相信你!】
【我也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孩,知道读书的机会有多珍贵。支持你!】
【沙雕护卫队前来报到!守护最好的冉冉和她的光!】
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捐款数字和那些温暖的留言,林星冉坐在电脑前,眼眶忍不住红了。她做这件事,从未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但这些来自陌生人的信任和支持,却成了她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动力。
苏棠递给她一张纸巾,笑着调侃:“哟,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冉姐,怎么还掉金豆子了?”
林星冉接过纸巾,擦了擦眼角,也笑了,声音带着鼻音:“棠姐,我就是觉得……真好。”
原来,当你真心想为这个世界做点好事的时候,真的会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手,和你一起。
她点开基金会后台,第一个正式立项的助学项目——“春蕾计划”,旨在资助西南某偏远山区一个女童班的五十名孩子完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业。项目的详细信息,包括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已做隐私处理)、学校情况、预算明细,都已经按照承诺,清晰地上传到了官网公示栏。
她看着屏幕上那一个个模糊却充满希望的小小头像,眼神变得无比柔软而坚定。
这只是开始。
她的“光”或许微弱,但她会努力让它持续地亮下去,照亮更多像“小雅”、像记忆中孤儿院里那些渴望知识的同伴们一样的孩子的前路。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城市另一端的顶层办公室里,沈聿珩也在浏览着“星冉之光”的官网。他看着那设计简洁、信息却异常详实的页面,看着那个被放在显着位置的、完全透明的财务查询入口,目光在那句基金会宗旨——“点亮微光,创造可能”上停留了许久。
他关掉网页,对陈恪吩咐道:“以我的个人名义,匿名向‘春蕾计划’追加一笔捐款,数额……就按她个人投入的一半吧。”
陈恪愣了一下,随即恭敬应下:“是,沈总。”
沈聿珩挥了挥手,示意他出去。办公室重新恢复寂静。他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流光溢彩的城市。
脑海里,却不期然地闪过资料上看到的,关于她幼年在孤儿院的一些零星记录,以及她刚才在发布会上,提到“选择”时,那双格外明亮的眼睛。
他端起桌上已经冷掉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却奇异地带了点别的什么味道。
也许,他投资的,不仅仅是一个有潜力的艺人。
更是一个……有趣的,试图在淤泥里种出莲花,并固执地想将花香传递给更多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