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七月中旬,香港的梅雨季刚过,空气里还裹着黏腻的潮气。
陈东坐在元朗别墅的藤椅上,手里捏着份《星岛日报》,指尖在社会版角落“张志远”的署名上划了又划。
三天前,他让周明查了这位副主编的底细:跑过十年一线新闻,编过三个月副刊,去年还凭一篇《九龙城寨民生调查》拿了报业协会的奖。
唯一的“缺点”,是在《星岛日报》待了十二年,还没摸到主编的边。
“陈先生,真要找他?”周明站在旁边,手里捧着张志远的履历,“胡仙把他当左膀右臂,听说上个月刚给他涨了薪。”
陈东放下报纸,抬头看向窗外的稻田:“涨薪留不住想做事的人。你去约他,就说我有份‘让他自己掌舵’的差事,地点定在湾仔的陆羽茶室,下午三点。”
当天下午,陆羽茶室的二楼包厢里,铁观音的香气飘满房间。
张志远推开门时,陈东正对着一碟虾饺出神——这个比自己小近十岁的年轻人,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却让他莫名觉得气场不弱。
“张先生,请坐。”陈东抬手示意,把菜单推过去,“这里的叉烧包不错,试试?”
张志远没动菜单,直截了当:“陈先生找我,是为《香江报》的事?”
他早听说这年轻人收购了快倒闭的小报,只是没想到会找到自己头上。
陈东笑了笑,从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方案,推到他面前:“我知道你在《星岛》做得不顺心——胡仙给你副主编的位,却不让你碰核心内容,对吗?”
张志远指尖碰了碰方案封皮,上面“《香江报》主编职责细则”几个字格外刺眼。
他翻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全权负责内容、运营、发行?不干涉日常决策?”
“没错。”陈东给自己倒了杯茶,“月薪一千二,比你现在多五百;报社盈利后,你拿一成分红。”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一点,我手里有独家稿子——墨先生的《寻秦记》,你要是来,这稿子就归你管。”
“墨先生?”张志远眼里闪过一丝疑惑。
陈东从包里抽出几页《寻秦记》的手稿,放在他面前:“你先看看。”
张志远拿起手稿,从第一页“项少龙穿越战国”看到“用瑞士军刀解围”,不知不觉就过了半个钟头。
他放下稿子时,指尖都有些发颤:“这稿子……能火。”
“所以我需要一个懂内容、懂市场的人,把它做起来。”陈东身体微微前倾,“《星岛》给你的是‘副主编’的头衔,我给你的是‘自己的报社’。你想一直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做一份能留名的报纸?”
这句话戳中了张志远的心。
他在《星岛》待了十二年,看着新人一个个上位,自己却始终卡在副主编的位置,连想加个民生专栏都要被胡仙驳回。
他沉默片刻,抬头看向陈东:“我有个条件——发行策略我要自己定,报摊的合作方式也要改。”
“没问题。”陈东一口答应,“只要能把销量做起来,你怎么定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