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日的学习跟熟悉,丁承平逐渐掌握了参加鉴宝会的礼仪跟规矩。
鉴宝,鉴宝,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宝。
宝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要么是名家新作,要么带着历史故事,算是历史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宝物其实很难用金钱去定价。
而且宝物一般都是摆在屋里当装饰,与自家的房子融为一体。
还有一类叫贵物,是用了好的材料,讲究点工艺,本质上就是把贵金属做成了首饰:例如耳环,玉环;样式也都差不多。
贵物在古代是备着灾年或者你囊中羞涩之时,剪碎熔了后换钱保命用的,所以贵物一般都是贴身带着,就像耳环、项链、镯子等时刻与人融为一体。
而宝物只能给懂行的人看,普通人家就算再有钱也很难弄到宝物。
想得到宝物要么是皇上赏赐;要么是祖上传承,要么是偷盗抢劫,买?根本买不到。
就算以前的富贵人家败落了,把宝物卖了也只会重新流回到特定的古董店,而这类古董店压根不做普通老百姓的生意。
这些宝物都有落款和凭证,普通人一拿出来卖就会被抓,这就是所谓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所以一般的老百姓也不会去买古董玉佩或者名人字画。
要是宝物上没落款没凭证,也没人认识,更说不清来历,那基本是盗墓贼从地底下挖来的,遇到这种情况官府会直接没收物品,把人砍头。
跟一般人想象不一样的是,哪怕是小偷盗贼去偷,一般都不会偷宝物,而是会选择偷金银细软这类贵物,因为宝物无法脱手。
这就跟阿美莉卡的“零元购”基本是围绕牙刷、牙膏、肥皂、剃须刀、吹风机等日用品,而不是放在柜台上高价值的最新款水果手机或者pS5游戏机。
宝物能用来证明贵族身份和家族地位,是用来欣赏,炫耀,提升门楣,为家族挣脸面,显摆身份的器物。
而贵物最多证明日子过得宽裕,手里不差钱。
所以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类东西。
“那么父亲,咱家有什么宝物么?能不能让小婿开开眼。”在接连几日接受彭老爷的熏陶教育之后,丁承平对宝物也产生了兴趣。
“好,让你也开开眼。”彭老爷没怎么犹豫,直接就答应了。
刚刚彭老爷才告诉丁承平,宝物一般都是摆在屋里当装饰,与自家房子融为一体,用来欣赏、炫耀挣脸面之用。
没想到的是彭家的宝物并没有放在屋里的显眼处,而是藏在四进院落的库房,跟一些杂物堆积在一起。
四进院落丁承平就来过一次,当时是彭凌君哀求彭老爷让二人享受一次带温泉的私汤房,至于彭家的库房,丁承平是第一次进。
带着满是疑惑的目光,跟随着彭老爷在库房的木架子上四处翻翻找找,见彭老爷拿出了一幅像是卷轴的东西。
布袋外头落满了灰尘。
彭老爷拿在手上,用嘴巴将布袋一吹,灰尘扬起,让站在一旁的丁承平赶紧挥起手臂驱赶灰尘。
彭老爷毫不在意的在布袋外继续拍了拍,从他的动作上来说,你感觉不出他是否珍惜这个宝物。
走到库房的一张四方桌旁,解开布袋口的结绳,从里头拿出一幅卷轴,缓缓摊开,就这样摆放在桌面上。
这是一幅墨竹图。
丁承平赶紧弯腰仔细查看:先不忙看整幅画的内容,而是根据这几日彭老爷的指点,先去看落款,看看作者是谁,有没有提什么字,提的内容又是什么。
一般来说在一幅画卷之中,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叫“跋”。
这幅画卷之中右侧没有字迹,左侧有寥寥十数个字,然后落款有个姓名:彭金农!
彭金农是谁?丁承平脑海里没有此人的印象,不像是很出名的诗人或者画家。不过姓彭,可能是彭老爷的某位前辈或者族人。
看到了名字,再去看“跋”的内容:予自丁卯岁,从江上迁居南城隅,种竹无算,日夕对之,写其面目!
大概意思是:我从丁卯年开始,从某地搬家到南城一角落,种了许多竹子,每日朝夕相对,于是画了下来。
此时目光才回归到画卷的内容上,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两株竹子,典型的水墨风格,线条简约,寥寥数笔。
丁承平不懂绘画,也看不出什么美丑,随意瞅了几眼,目光就没有放在这幅“宝贝”上了。
“贤婿观赏之后,觉得此画当价值几何?”彭老爷调侃道。
丁承平抬起头看了一眼彭老爷,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小婿不才,对作画并不擅长,无法分辨此画是否大成之作,也不识得彭金农此人,所以无法估价。”
没想到彭老爷叹了一口气,似是自言自语:“是呀,无法估价,或许此画价值连城,能在危难之际挽救我彭家于倾覆之间,但也或许一文不值就是一张破纸。”
听到这里,丁承平来了兴趣。
“莫非此画隐藏着什么大秘密,比如是个藏宝图?”
所以说网络小说有毒,看多了真没啥好处。
不是得了非迫害妄想症,就是总以为身边那些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会是什么隐藏大秘密的宝贝,尤其是什么小绿瓶、玉佩、家传的古籍或者字画。
彭老爷也没有故弄玄虚,轻轻的说道:“此画是家父一生意场的友人所作,当时急需周转资金,于是家父花三千两购得这幅作品,当时对方很感激家父的雪中送炭,表示将来必有回报,但此事距今已经三十年有余。”
丁承平听出了弦外之音。
这幅作品本身没有价值,是彭家长辈帮助别人的一个证据,虽然对方当时很激动,誓言将来必会报答,但如今三十年过去,或许此人早已经离世,那么他的后人认不认这笔账就是未知之数了。
丁承平想了想之后问道:“彭金农此人或者他的后人如今身在何处?”
雨后修篁分外青,
萧萧如在过溪亭。
世间都是无情物,
只有秋声最好听。
——清 金农 《冬心画竹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