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村祠堂,坐在主位上的族长丁远桥“砰”的一声拍了一下八仙桌,正在大发雷霆。
“找到人了么?”
祠堂面前站着几位丁家年轻一代的族人,相互之间低头对视了一眼不敢作声。
站在后排的二狗行礼之后说道:“启禀族长,据晃县族人传来消息,志诚族叔似乎昨夜在怡红院出现过。”
“荒唐!科考失利而已,应当努力读书,三年后再次争取便是,这点挫折都无法承受,以后如何能成大器,真是让我失望之极。”族长丁远桥听闻之后更是受气。
“回禀族长,据我了解,志诚叔倒并没有自暴自弃。是,榜单刚出来时,齐名的张恒之获得解元而族叔落榜,他是将自己关在家里喝了一天闷酒,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见到族叔在院子里朗诵文章,但小人听的不是很懂,只觉得如晨曦穿透薄雾,直击心灵。族叔见到我后还热情的打招呼,说打算回书院继续苦读。”一名族人解释。
“嗯,如此这般倒是我丁家大好男儿。”族长丁远桥的脸色变得好看一些。
“不过。。。”上前奏报的丁家族人似乎有些犹豫。
“不过什么,不要吞吞吐吐,有事直说。”
“是,据说族叔与县城怡红院一名歌姬交好,似乎还想为其赎身。”
听到这个消息,丁远桥皱起眉头并没有说话,似乎在思索什么。
族长没有说话,其他人自然也不敢问,就这样低着头站在祠堂前。
好一会,丁远桥开口了:“二狗。”
“族长,小子在。”小名“二狗”的丁承安再次规规矩矩的施礼。
“你现在去将阿庆嫂请到祠堂来,要有礼数,不要一天到晚毛毛躁躁。”
“是。”二狗恭敬的行了一礼,倒退着走出祠堂,然后才转身快步离开。
此时丁家祠堂的氛围略微有些沉闷。
坐在主位上的族长丁远桥脸上的表情变化很大,一会蹙着眉头,一会又是频频点头,似乎是想通了某事。
没多久,二狗领着一位妇人走进祠堂。
二狗回归队列,妇人径直走向族长,在队列旁站定,向丁远桥施了个万福礼,“见过族长。”
在妇人施礼之后,丁远桥才站了起来,伸出手道:“嫂嫂请坐。”
妇人在左侧的椅子上坐下,然后面向丁远桥问道:“不知族长唤老妇来祠堂所为何事。”
“你儿志诚年后就将二十有三,可有定亲?”族长丁远桥也顺势坐下且亲切的问道。
“未曾,如族长愿意为小儿做主,老身感激不尽。”妇人的说话声都在颤抖,神情很是激动,似乎还打算跪下来感恩。
“阿庆嫂不用多礼,快快起身。”族长虚空摆了摆手,然后朝站在祠堂中间的几名年轻人使了个眼色。
但大家没有理会到族长的意思,唯独二狗出列,走到妇人跟前将其扶起,再次坐回到椅子上。
族长丁远桥对着满屋的年轻人皱了皱眉头,哼了一声,然后转身面向妇人和颜悦色的说道:“我这里的确有一门好亲事。”
突然间丁远桥的脸色又变成一副悲伤的神色,“唉,五年前的大雨,村子外堤坝被毁,是远明兄连夜组织人丁修葺河堤;两天后村子通往外界的石桥又被冲毁,同样是远明兄带头出钱出力,没想到因劳成疾远明兄长最终撒手人寰。”
顿了顿,族长丁远桥表情变得坚毅,“当初我对病床上的远明兄承诺会照顾好嫂嫂与志诚侄儿,几年下来,鄙人自问亦有脸面对得起当年承诺。”
听到这里,妇人再次激动的战了起来然后缓缓下跪,脸上也流出了泪水,“这几年多亏族长照顾,志诚能去书院读书全是族长栽培之恩;逢年过节也会送肉送鸡蛋到家中;每年粮食收成之时也是族长安排族人帮我打谷收割,让我不至于荒废农田;族长对我一家有再造之恩。”
说完,妇人就想磕头感谢。
丁远桥连忙对二狗使眼色,二狗心领神会赶紧再次上前扶起妇人,没让她真磕下去,再次坐回到椅子上。
待妇人坐好,丁远桥才又开口道:“嫂嫂,咱们都是亲人,不用如此多礼,我今儿提到这些往事不仅是为了兑现当年对远明兄长的承诺,也是告诉如今站在祠堂里的其他丁家晚辈,凡是对家族有恩的族人,我们这些活着的晚辈后人定会牢牢记住,不会寒了你们孤儿寡母的心,有我一口饭吃就会有你们一口,会让远明兄长以及其他丁家长辈在天之灵一切安心。你们都听到没有,以后也要对阿庆嫂敬之如母,平常农活要多多帮衬,逢年过节也让自家妇人多去走动走动。”
“是,谨遵族长吩咐。”祠堂里站着的丁家族人响亮的回答。
“谢谢族长,谢谢族长。”阿庆嫂激动的声泪俱下,不住擦拭眼角。
“既如此,志诚侄儿的婚事就一切交由我来处理。”丁远桥族长满意的说。
听到孩子的婚事,阿庆嫂长舒了几口气来平缓内心的激动,带着颤抖的声调问:“不知族长为我儿结亲选择了哪家闺秀?”
丁远桥笑着说:“高桥贺家一脉贺平桂的嫡女明年十六,知书达理,性情柔顺,与你家志诚当是天作之合。”
阿庆嫂思索了下有些犹豫道:“高桥贺家?那是大户人家,我家志诚会不会高攀了?”
丁远桥摆摆手,“没有的事,志诚侄儿学识过人,前途不可限量,而且我丁家在这晃县的十里八乡也不是小门小户,与他高桥贺家结亲正合适。此事就交给我,嫂嫂安心准备新媳妇入门就是。”
“一切全凭族长做主。”激动的阿庆嫂又打算起身下跪,不过这回还没站起就被二狗给扶住了。
“对了,嫂嫂,你可知道志诚侄儿想给县城一歌姬赎身的事情?”丁远桥终于还是说到了这个话题。
这里有诗赞曰:
一族之长当如斯,
重诺守信护乡民。
祠堂训戒声犹在,
逝者安息生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