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历翻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春,当华国的海船正劈波斩浪于南洋之际,其陆上的根基,也迎来了一场检验其新政成果、汇聚天下英才的盛事——第三届科举大比。与往届相比,此次科举无论规模、影响还是意义,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八方学子汇零陵。
随着华国声威远播,尤其是汉寿大捷与挫败曹操阴谋后,其“唯才是举”、“新政富民”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仅是荆南、交广的学子,更有大量来自江东、益州(虽官府态度暧昧,但士子私下前来者众)、甚至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北部、中原地区的失意文人、寒门才俊,不惜冒着风险,跋山涉水,奔赴零陵。
零陵城外,专门修建的庞大考场区早已准备就绪,水泥铺就的广场上,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异的学子们摩肩接踵,人数远超以往任何一届。他们眼中闪烁着渴望、期待,以及对改变命运的无限憧憬。书院开放的阅览区和临时设立的“备考讲座”人满为患,蔡文姬亲自带领书院博士们为学子答疑解惑,气氛热烈而浓厚。
四科并进,策论天下。
科举依旧分为明经、明算、明法、格物四科,但考题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与现实结合的紧密程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经科不再空谈义理,策论题目直指时局:“试论曹、孙、刘、华四方势力之优劣短长,并阐述华国未来十年之发展战略。” 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纵观天下的视野和经世致用的谋略。
明算科的题目则紧密结合华国正在进行的宏大工程与海贸,涉及驰道预算、船队损耗核算、官仓粮食轮换周期等复杂应用题,考验着考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明法科给出了几个华国新近遇到的典型案例,包括涉及蛮汉纠纷、商业契约、乃至初步出现的海外贸易诉讼,要求考生依据《华律》及其立法精神进行裁决,推动了法律的不断完善。
格物科的考卷更是引人注目,除了传统的力学、物性题目,还增加了“如何利用星象辅助海上导航?”“简述提高钢铁韧性与硬度之可能途径”等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华国对科技创新的鼓励与渴求。
盛况空前,英才辈出。
经过数日紧张激烈的鏖战,当那份长长的、依旧糊名誊录后的榜单在万众瞩目下张贴出来时,引发的轰动远超以往。
上榜者,几乎涵盖了当时天下的各个阶层和地域。有名列前茅的江东寒门才子,有其见解令考官都击节赞叹的益州青年,有对航海和机械有着天生悟性的交州渔民之子,甚至还有几位在算学或格物上表现出惊人天赋的蛮族青年(包括阿朵推荐的一位同伴)!
尤其是明经科头名,那位名叫陆逊(与历史上东吴大都督同名,此处为艺术虚构)的年轻士子,其关于华国应“陆守海攻,结好江东,羁縻益州,全力发展工商格物,以待中原有变”的战略论述,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引起了林越的高度关注。
而格物科中,更有数位学子提出了关于改进水轮效率、初步的火药颗粒化设想等颇具价值的见解,让墨衡(在严密保护下参与阅卷)都大感惊喜。
授官大典与人才立国。
放榜之后,便是更加隆重的授官大典。林越亲临主持,蔡文姬、大乔、王统领等文武重臣悉数在场。与以往多授基层佐吏不同,这一批脱颖而出的顶尖人才,因其在考试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与潜力,被直接授予了更具实权的职位。
明经科头名陆逊,被破格任命为尚书台行走,参赞军国机要;明算科英才大量进入度支司核心及各郡县担任财赋主官;明法科佼佼者被派往各地担任司法要职;格物科的奇才们,则被格物院和工曹争相吸纳,成为了推动技术革新的新生力量。
看着这些年轻而充满朝气、来自不同背景却都才华横溢的面孔,接过象征责任与权力的印绶,林越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些通过最公平竞争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是华国未来真正的希望与基石。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能力,更是新的思维、新的活力,是打破陈规、开创未来的勇气。
文华鼎盛,根基深植。
第三届科举大比的成功,是华国新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它向全天下宣告,在华国,有一条不同于门阀世袭的、凭借个人才华就能实现抱负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汇聚着四方英才,为华国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注入着最宝贵、最持续的智力燃料。
“人才,是第一国力!”林越在庆典上,对全体新科官员及观礼民众高声说道,“无论你来自何方,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才学,有抱负,愿为我华国亿万百姓之福祉贡献心力,这里,就有你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华国,必将因你们而更加强大!而你们,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一种基于才能、认同与希望的强大凝聚力,在华国上下深深扎根。
文华鼎盛,与武备修明、海疆初拓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国崛起的三足鼎立之势。雏凤不仅拥有雷霆利爪,更拥有了博采众长的智慧与胸怀。其翱翔九天之姿,已势不可挡!天下的未来,正因华国的存在与选择,而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