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蛮友好互助盟约》的签订,如同在南方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华国乃至周边势力的每一个角落。
在华国境内,盟约的公布起到了安定人心、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与蛮族接壤的武陵、零陵南部地区,百姓们终于不必再时刻担忧蛮族骑兵的袭扰,可以安心地垦荒耕种、经营生计。那些曾因战乱或生计所迫南迁的流民,更是将这片土地视作了真正的安居乐业之所,归属感大大增强。
三个边贸市场的设立,几乎是在盟约墨迹未干之时便已开始筹备。位于零陵西南、武陵南部以及牂牁郡东北方向的三处交通要冲,迅速建起了由双方共管的市集、仓库和驿馆。华国的盐巴、铁器、布匹、瓷器、成药,与蛮族的木材、兽皮、药材、矿石、香料,在这里进行着频繁而热闹的交易。度支司与蛮族长老共同议定税则,派员监督,秩序井然。市场的繁荣,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物质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着华蛮百姓之间的了解与融合,那种源于陌生与隔阂的敌意,正在被实实在在的利益与日常交流所消解。
零陵书院迎来了首批五十名蛮族学子。这些少年大多来自与黑苗寨交好或直接由祝融夫人指定的部落,他们带着好奇、忐忑,甚至一丝戒备,走进了这座闻名已久的学府。书院方面早已做好准备,蔡文姬亲自安排了精通蛮语、性格耐心的博士负责他们的启蒙与衔接课程,并让阿朵以及几位较早入学、已能熟练使用汉语的蛮族少年从旁协助。
起初,文化的冲突与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可避免。蛮族少年不习惯汉家的礼仪规矩,对算学、格物等课程感到茫然,甚至对必须使用筷子吃饭都颇为抵触。但在书院开放包容的氛围下,在博士们耐心的教导和阿朵等“学长”的帮助下,他们逐渐被那些奇妙的数字、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实用的医药知识所吸引,也开始笨拙地尝试着适应新的环境。当他们中的一员,因为利用在山中学到的草药知识,帮助同窗治愈了轻微的瘴气不适而受到博士表扬时,那种被认可的喜悦,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知识的种子,正在这些南疆少年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然而,和平的画卷之下,亦有暗流涌动。盟约的签订,并非所有蛮族部落都真心拥戴。一些地处偏远、与华国接触较少,或是历史上与汉人仇怨极深的部落,对祝融夫人与林越盟约的决定心存疑虑,甚至暗中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向汉人“屈服”,背叛了蛮族独立自主的传统。只是慑于祝融夫人的威望和华国展示出的实力,暂时不敢公然反对,但私下里的怨言和非议并未停止。
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也并未因夷陵之战的结束而高枕无忧。华国与蛮族缔结盟约的消息,通过细作和北方沿海贸易渠道,很快便传到了邺城(此时曹操已移居邺城)。
魏国公府邸内,头风病稍有缓解的曹操,看着案几上关于华蛮盟约的密报,眉头深锁。
“林越……此子竟能化干戈为玉帛,与那难缠的祝融结成盟好……”曹操手指敲击着桌面,语气带着一丝凝重与探究,“如此一来,其南顾之忧尽去,可全力经营荆南,甚至向交广渗透。假以时日,必成心腹之患。”
他看向下方垂手侍立的谋士程昱、刘晔等人:“诸卿以为如何?”
程昱沉吟道:“主公,林越据荆南,本已坐大。今又结好南蛮,稳定后方,其势确不可小觑。然其地僻处南疆,人口、财力终究有限。眼下我方首要之敌,仍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与退守益州的刘备。不宜此时再树强敌,可遣一使者,示以笼络,观其动向。”
刘晔却持不同看法:“主公,林越非池中之物。其不尊汉室(指不承认许都朝廷),自搞科举,兴奇技,结蛮夷,所行之事,皆与旧制相悖,其志恐非一隅之地。今其南疆已定,若再任其发展,恐养虎为患。不如趁其羽翼未丰,联合孙权,南北夹击,一举荡平!”
曹操捻须不语。他心中亦是矛盾。一方面,他欣赏林越的才能,甚至对其那些“奇技淫巧”能带来的国力提升抱有警惕性的好奇;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此子不受掌控,其发展模式对现有秩序的冲击巨大。更重要的是,他现在的主要精力确实放在如何进一步削弱孙权、刘备,以及处理内部世子之争上,实在无力南顾。
“罢了。”曹操最终摆了摆手,“且如仲德(程昱字)所言,先遣使探查,示以恩宠,看看这林越,究竟是何等人物,再做计较。”
很快,一支来自北方邺城的使团,带着魏公曹操的“问候”与“赏赐”,沿着新修的驰道,南下进入了华国境内。使团的到来,立刻在零陵引起了新的波澜。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北方那个庞然大物,第一次正式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南方的“异数”。
林越在行台接见了曹操的使者。使者宣读了曹操的“嘉勉”诏书,称赞林越“安抚南疆,有功于地方”,并赏赐了锦缎百匹、玉璧一双、以及一些北方的特产。诏书中,曹操以魏公的身份,暗示希望林越能“归心王化”,接受许都朝廷的册封。
这是一个看似荣耀,实则充满陷阱的提议。若接受册封,则华国将沦为曹操名义上的附庸,处处受制;若断然拒绝,则很可能立刻与北方撕破脸,招致军事压力。
林越神色平静地听完诏书,既未立刻答应,也未当场拒绝,只是淡然道:“魏公厚意,林越心领。然华国新立,百废待兴,内政外交,千头万绪,尚需时日梳理。册封之事,关乎国体,非林越一人可决,需与群臣及境内百姓共议。还请使者回复魏公,容我等仔细斟酌。”
这番不卑不亢、拖延时间的回应,让曹操的使者有些意外,却也挑不出太大毛病,只得带着林越的回信和一批华国的“回礼”(主要是海盐、瓷器和成药),返回邺城复命。
送走北方使者,林越的脸色沉了下来。他知道,曹操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所谓的“册封”不过是试探和缓兵之计。华国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可能不会太长了。
“文姬,大乔,”林越看向身边的两位贤内助,语气凝重,“北方的目光已经投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加快一切进度!军工生产、粮食储备、人才培养、海贸拓展……我们要在风暴真正来临之前,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强大到让任何人都不敢轻易觊觎!”
南疆的盟约带来了暂时的安定,但北方的暗涌已然开始翻腾。华国这艘航船,在享受了片刻风平浪静后,不得不再次绷紧神经,准备迎接来自更广阔天地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