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酝酿了整个冬天的复仇风暴,终于以排山倒海之势,猛烈爆发!
刘备尽起益州之兵,号称七十万(实际兵力应在十万左右),以张飞为先锋,赵云、黄忠、魏延等大将随行,诸葛亮留守成都保障后勤,亲自统御,沿长江水陆并进,出夔门,浩浩荡荡,杀奔江东!大军前锋迅速攻克秭归,兵锋直指荆州西部门户——夷陵(今湖北宜昌)!
“报仇雪恨,在此一举!”刘备身着缟素,立于楼船之上,眼含热泪,声音却如同雷霆,响彻三军。复仇的怒火点燃了每一位蜀军将士,大军士气如虹,势不可挡。
江东方面,孙权早已严阵以待。他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统领朱然、潘璋、徐盛、丁奉等将,率军五万,依托夷陵一带的险要地形,构筑防线,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意图以逸待劳,消耗蜀军锐气。同时,他再次向曹操上表称臣,请求策应,曹操则乐见其成,命曹仁在襄阳方向施加压力,牵制蜀军部分兵力。
历史上着名的“夷陵之战”(亦称猇亭之战),就此拉开惨烈的序幕!
零陵,华国行台。来自东西两面的军情如同雪片般飞来。
“刘备大军已出三峡,旌旗蔽日,舳舻千里!”
“陆逊退守夷陵,凭险据守,坚壁清野,不与刘备正面交锋。”
“江东水军游弋江面,试图切断蜀军粮道,但蜀军亦有准备,双方水师已有小规模接战!”
林越与麾下文武日夜分析着战局。
“陆逊此人,年纪虽轻,用兵却极为老练沉稳。”蔡文姬看着地图上双方态势,分析道,“他避而不战,是要拖垮蜀军锐气,等待盛夏酷暑,蜀军疲惫,再寻机破敌。此策……与当年赤壁周瑜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备报仇心切,求战不得,必然焦躁。”王统领接口道,“久拖之下,师老兵疲,且粮道漫长,易生变故。形势对蜀军并非全然有利。”
大乔则更关注江东内部的动态:“据报,江东内部对陆逊的防守策略亦有非议,认为其怯战。但孙权力排众议,全力支持陆逊。此战,关乎江东生死存亡,孙权已无退路。”
林越默默听着,手指在夷陵地区重重一点。“夷陵……山林密布,地势复杂。陆逊选择此地决战,眼光毒辣。刘备若不能速战速决,一旦被拖入夏季,后果难料。”
他顿了顿,下令道:“继续加大对蜀军的情报支持,尤其是关于江东军兵力调动、粮草囤积点的信息。另外,提醒我们的人,注意收集夷陵地区的气候、水文资料,特别是夏季可能出现的情况。”
“先生是担心……”王统领若有所悟。
“我担心的是,天时与地利,似乎更偏向于防守一方。”林越目光深邃。
就在北面夷陵战云密布,吸引了天下绝大多数目光的同时,一直被林越视为心腹之患的南方,终于燃起了狼烟!
祝融夫人,在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与观望后,似乎终于做出了决断。她并未直接回应林越的善意,而是采取了更符合她强硬风格的行动——派出了由她麾下猛将,之前曾到过黑苗寨的兀突骨率领的三千蛮族精锐,自牂牁郡(今贵州大部)出发,沿着林越正在修筑的、通往武陵南部的驰道方向,快速推进,兵锋直指华国在武陵南部新设立的几个据点以及与之交好的黑苗寨等部落!
兀突骨大军所过之处,对那些与华国往来密切的部落进行了严厉的“惩戒”,烧毁房屋,抢夺物资,并扬言要“清理门户,驱逐汉人”。其兵锋迅猛,数日之内,已有两个小部落被击破,被迫臣服。
消息传到零陵,行台内刚刚因阿朵到来而略显轻松的气氛瞬间荡然无存!
“祝融还是动手了!”王统领霍然起身,脸上既有愤怒,也有一丝“终于来了”的释然,“先生,请下令!末将愿率兵南下,迎击兀突骨,保卫我们的盟友和疆土!”
“夫君,此事需慎重。”蔡文姬保持冷静,“兀突骨虽勇,但其部众不过三千,且孤军深入,意在威慑与试探,未必是祝融主力尽出。若我军反应过激,大军南下,恐正中其下怀,将我们拖入南方山地的泥潭,届时北面若有变,将首尾难顾。”
大乔也道:“文姬姐姐所言极是。且阿朵姑娘尚在零陵,或可从此处着手,了解祝融真实意图,寻求转圜。”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林越。北面大战正酣,南面烽烟又起,华国真正陷入了两面受敌的潜在风险之中。
林越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王统领!”
“末将在!”
“命你即刻率领两千精锐,其中包含五百锰钢弩营,火速增援武陵南部!你的任务不是与兀突骨寻求决战,而是依托我们修建的水泥堡垒和熟悉地形的盟友,稳固防线,挫其锐气!记住,以守为主,利用弩箭射程优势,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迫其知难而退!”
“得令!”王统领抱拳,立刻转身离去。
“另外,”林越看向大乔,“通过我们的商业网络,在蛮族地区散播消息,就说祝融夫人不顾族人死活,悍然发动战争,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与交易,必将引来华国的严厉报复,届时盐铁断绝,疾病横行,受苦的还是普通蛮族百姓!”
“文姬,”林越最后对蔡文姬道,“你与我一同,去见见阿朵姑娘。是时候,请这位小公主,为我们写一封家书了。”
北面的夷陵,决定着魏蜀吴的未来格局;南方的狼烟,则关乎华国的生死后方。林越必须同时下好这两盘棋,任何一处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