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夏,夷陵战局如同林越所担忧的那样,正向着对蜀军极端不利的方向发展。
刘备大军被陆逊牢牢挡在夷陵防线之外,数月不得寸进。酷热的天气、崎岖的山地、漫长的补给线,以及江东军不断的骚扰,极大地消耗着蜀军的士气和体力。刘备本人也因求战不得、复仇心切而愈发焦躁,麾下将领虽有劝谏,但难以改变其决心。蜀军连营数百里,试图围困陆逊,却不知已犯了兵家大忌。
零陵华国行台,林越每日都能收到关于夷陵前线愈发不利的情报。
“蜀军士卒多有中暑,士气低落。”
“江东军小股部队频繁夜袭,烧毁蜀军粮草,蜀军疲于应付。”
“据观察,夷陵地区风向近日有变,多转东南风,且气候干燥……”
看到最后一条,林越的心猛地一沉。东南风,干燥……这与历史上陆逊火攻的条件何其相似!
“不能再等了!”林越霍然起身,“必须立刻警告刘备!否则,数十万大军将灰飞烟灭!”
他立刻找来最机密的信使,口述了一封措辞极其严峻的密信:“皇叔钧鉴:据我方观测,夷陵天象有变,东南风起,气候干灼。陆逊坚壁不战,恐蓄火攻之谋。蜀军连营,首尾难顾,林木茂密,最惧火袭。望皇叔即刻调整部署,分散营寨,开辟防火带,谨防江东火攻!切切!——林越 顿首”
这封信,林越几乎是冒着被孙权、曹操同时视为敌对的风险发出。他深知,若刘备大军在此覆灭,孙权将再无制约,携大胜之威,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华国。维持孙刘之间的相对平衡,符合华国目前的利益。
密信以最快速度送往夷陵蜀军大营。
然而,历史的惯性有时强大得令人绝望。这封至关重要的警告信,虽然成功送到了刘备军中,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许是因为刘备复仇心切,已听不进逆耳之言;或许是因为蜀军将领对陆逊一个“书生”的火攻能力估计不足;又或许,是刘备内心深处对林越这个“异数”仍抱有疑虑……总之,刘备并未按照林越的建议进行大规模调整,只是象征性地命令部分前沿营寨注意防火。
就在密信送达数日之后,那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夜晚,降临了。
陆逊敏锐地抓住了战机!东南风大作!他命令江东军士卒,手持茅草、火油,趁夜潜入蜀军联营,顺风纵火!
霎时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蜀军绵延数百里的营寨,瞬间陷入一片火海!木制的栅栏、营帐、堆积的粮草,都成了最好的燃料。火蛇疯狂蔓延,吞噬着一切!蜀军士卒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四周皆是大火,浓烟滚滚,不辨方向,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刘备在亲卫拼死保护下,狼狈突围,一路向西败退。江东军乘势掩杀,张飞在乱军中为掩护刘备,力战身亡!黄忠、魏延等将各自为战,损失惨重。赵云断后,死战得脱。数十万蜀军,一朝覆灭,尸横遍野,江水为之不流!
夷陵一把火,烧光了刘备积攒多年的精锐,也烧光了他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
消息传开,天下再次震动!曹操在许都闻讯,抚掌大笑:“刘备、孙权,两虎相争,一死一伤,朕可高枕无忧矣!”随即加封孙权为吴王,令其永镇荆州。
而孙权,虽然取得了空前胜利,但面对惨烈的战场和巨大的损失,以及内部(如朱然、潘璋等将亦在火攻中伤亡)的哀声,亦是无半点喜悦,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未来曹操的深深忌惮。
零陵,当夷陵惨败的详细战报传来时,行台内一片死寂。
“还是……没能改变吗?”蔡文姬放下战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那封信,是她亲眼看着林越写下的。
“陆逊……一把火,定鼎江东……”大乔亦是神色复杂,她虽出身江东,但此战之惨烈,亦超乎想象。
王统领狠狠一拳砸在案几上,木屑纷飞:“可恨!刘皇叔为何不听劝谏!”
林越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翻腾。历史的巨轮,终究还是沿着原有的轨迹,碾过了关羽,又碾过了刘备。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再次涌上心头,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清醒的认知。
“人力有时而穷。”林越缓缓睁开眼,目光已恢复冷静,“我们已尽力示警,奈何天意难违,或者说……刘备命数如此。”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那片被标注为火海的区域,沉声道:“夷陵之战已定,天下三分格局,至此才算真正稳固。然,孙权惨胜,实力大损,且与曹操互相猜忌。刘备虽败,然诸葛亮尚在,益州根基未失,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恢复元气。”
“对我们而言,”林越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危机与机遇并存。孙权短期内无力南顾,曹操注意力仍在北方和消化荆州北部。这是我们巩固内部,加速发展,尤其是解决南方问题的黄金窗口期!”
他再次强调:“传令各方,继续严守边境,同时,南线策略不变,以守促和,以技破局!我们要让祝融夫人明白,战争,解决不了蛮族面临的根本问题,而知识,可以!”
夷陵的冲天火光,映照出乱世的残酷与命运的不可抗拒。但在这血色背景下,华国这艘小船,却必须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既定的科技与革新之路,航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