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京城,还浸在年节的余温里。宫墙内的红梅开得正盛,与檐角未消的残雪相映,红的热烈,白的清冽,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松烟香——那是昨夜燃放的爆竹留下的味道。
苏璃带着宫女们在暖房里查看新培育的花苗。青瓷盆里的兰草冒出了嫩尖,水仙的花苞鼓鼓囊囊,最惹眼的是那盆山茶,憋了一冬的花苞终于绽开了两瓣,红得像初升的朝阳。
“这山茶总算开了。”苏璃伸手碰了碰花瓣,指尖沾了点露水,“去年沈先生从江南带来的品种,果然比宫里的娇贵些。”
“姑娘精心照料着,哪有不开的道理。”旁边的宫女笑着说,“等开得热闹了,插在陛下的御书房里,定能添些喜气。”
暖房外传来孩童的笑声,阿瑶正追着一只报春的燕子跑,银铃般的声响撞在琉璃瓦上,碎成一片欢腾。阿瑾跟在后面,手里拿着本《群芳谱》,时不时停下来对照着辨认路边的野草,神情专注得像个老学究。
“哥哥,你看它飞得多快!”阿瑶指着燕子掠过梅梢的身影,裙摆扫过地上的残雪,溅起细碎的银星。
阿瑾抬头看了眼,指着书页上的插画:“这是家燕,春分后会往北飞,秋分再往南去。”
“跟沈先生一样吗?”阿瑶歪着头问,“春天来京城,冬天回江南?”
“倒有几分像。”阿瑾合上书,嘴角难得漾起一丝笑意。
赵珩处理完政事,沿着回廊走来,远远就看见这一幕。他放缓了脚步,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女儿雀跃的身影,还有暖房里妻子温柔的侧影,心头像被炭火熨过,暖融融的。
“在看什么?”他走到苏璃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向那盆山茶。
“看沈先生带来的宝贝。”苏璃笑着让开身位,“再过几日,该让画社的孩子们尝尝宫里的春酒了,去年的青梅酿,此刻正是醇厚的时候。”
“昨日张舅舅还派人来问,说他新得了些岭南的荔枝蜜,要不要配着春酒喝。”赵珩伸手拂去她肩头的落梅,“下午得空,去看看舅舅?”
“好啊。”苏璃点头,“顺便把阿瑾新写的策论带去,让舅舅指点指点。”
说话间,阿瑶跑了过来,手里捧着几枝刚折的红梅:“爹爹娘亲,插瓶里好不好?沈先生说,红梅花儿开,春天就快来了。”
“好。”苏璃接过梅花,指尖被花枝的细刺扎了下,却不觉得疼。
暖房里的花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嫩芽,窗外的燕子衔着泥掠过,远处的宫墙下,新抽的草芽正顶破残雪。新正里的时光,像这初绽的山茶,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又藏着势不可挡的生机。
赵珩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动荡的春天,他和苏璃在江南的桃花林里相遇,那时的日子像风中的柳絮,不知飘向何方。而如今,风定了,絮落了,扎下了根,长出了芽。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新正的暖阳里,在初绽的花苞里,在孩童的笑语里,在每一个寻常的晨昏里,慢慢生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