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二宝起身,垂首恭立。
“沈爱卿,”皇帝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昨日琼林宴,可还习惯?”
“回陛下,琼林盛宴,恩宠备至。
臣感激涕零,唯恐才疏学浅,有负圣恩。”二宝回答得滴水不漏。
皇帝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谦逊颇为满意。
他沉吟片刻,又道:“你年纪尚幼,便已六元及第,入翰林为修撰,乃本朝罕见之恩遇。
日后当勤勉任事,精进学问,莫要辜负了朕的期望。”
“臣,谨记陛下教诲,定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二宝再次躬身。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几缕阳光洒落。
二宝心念微动,觉得此刻或许是个合适的时机。
他再次开口:“陛下,臣蒙天恩,得以高中,光耀门楣。
然,臣离家赴京备考,已近数月,想来以后定是久居京城。
心中甚是挂念故乡杏花村的乡亲父老。
若非乡邻照拂、师长教诲,亦无臣之今日。
臣,恳请陛下恩准,允臣返乡一行,探望乡亲,略尽心意。
待省亲归来,必当更加尽心王事。”
二宝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
既表达了感恩之心,又体现了人情味,更表明了自己并非耽于逸乐,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报朝廷。
皇帝看着他单薄却挺直的脊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个孩子,聪慧、沉稳、知恩图报,确实是个可造之材。
他年纪还小,离家日久,思乡之情亦是人之常情。
况且,此番准其衣锦还乡,亦是彰显朝廷仁德、激励天下学子的美事。
“嗯,”皇帝缓缓开口,“念你年幼,且孝心可嘉,朕便准你所请。”
二宝心中一动,立刻谢恩:“臣,谢陛下隆恩!”
“朕予你一月假期,返乡省亲。
假期届满,即刻返京,入翰林院履职,不得延误。”皇帝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遵旨。”
从宫里出来,二宝心中稍稍松了口气。
一个月的假期,足够他回杏花村安排好许多事情,也能暂时避开京城这刚刚因他而起的诸事。
回到温家别院,二宝将皇帝准假的消息告知家人,自然又是一番欢喜。
苏寻衣立刻开始盘算着要带哪些京城的特产回去分给乡亲,沈砚安则开始安排行程和护卫。
几个孩子更是兴奋,他们虽在京城见识了繁华,但对自幼长大的杏花村,依旧充满了感情。
“回去正好,可以让啸风和瑞瑞在山上好好跑跑了。”大宝已经开始想象两只老虎在杏花村后山撒欢的场景。
二宝看着家人忙碌而喜悦的模样,心里也开心。
他望向南方,目光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个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这一次回去,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需要父母庇护的孩童,而是身着官袍、誉满天下的状元郎了。
三皇子府邸。
刘瑕独自坐在房内,面前摊开的书卷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窗外明媚的阳光,在他眼中却显得有些刺眼。
第二名。
这两个字如同梦魇,盘旋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尤其是想到自己曾在三皇子面前信誓旦旦,定要压过沈清辞,夺得状元魁首。
如今这结果,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得他脸上火辣,心中更是惴惴不安。
三皇子会如何看他?
会不会觉得他无能?失去了利用价值?
一想到可能面临的斥责甚至冷落,刘瑕就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慌。
他如今虽得了榜眼,入了翰林院为编修,但若失去了三皇子这座靠山,在这盘根错节的京城,又能走多远?
就在他坐立难安,几乎要被懊恼和恐惧吞噬之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
小厮连滚爬爬地进来禀报,声音因激动:“公子,三皇子殿下,派人送来赏赐了。
还有,还有郑贵妃娘娘宫里的公公也来了!”
刘瑕猛地站起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非但没有怪罪,还有赏赐?
连郑贵妃都……
他慌忙整理衣冠,快步迎出门。
只见门口停着几辆华丽的马车,三皇子府的内侍总管正笑吟吟地指挥着下人将一箱箱绫罗绸缎、古玩玉器搬进来。
而另一边,一位面白无须、气质阴柔的太监,手持拂尘,正是郑贵妃宫里的得力太监。
“刘榜眼,接旨吧。”那贵妃宫里的太监尖着嗓子道。
刘瑕连忙跪倒在地。
太监展开一份礼单,朗声念道:“贵妃娘娘口谕:刘家子瑕,才华出众,今科高中榜眼,实乃朝廷之喜,陛下之福。
特赏宫缎二十匹,赤金头面一套,白玉如意一柄,文房四宝两套,以示嘉勉。
望其恪尽职守,忠君报国,不负圣恩。”
“臣,刘瑕,叩谢贵妃娘娘天恩。”刘瑕声音带着激动,重重叩首。
郑贵妃亲自赏赐,这意义非同小可。
这代表他在后宫最得势的贵妃娘娘那里,也挂上了号?
这边刚谢完恩,三皇子府的内侍总管也笑着上前:“刘大人,殿下也命小的送来些许心意,恭贺大人高中榜眼。
殿下还说,已在城西为大人物色了一处三进的宅院。
地段清幽,景致颇佳,算是给大人踏入官场的贺礼,还望大人莫要推辞。”
宅院?
三皇子竟然直接赏了一座宅子?
刘瑕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之前的忐忑、不安、羞愧,在这一刻被巨大的惊喜和受宠若惊所取代。
他连忙又向三皇子在的方向行礼:“殿下厚爱,瑕,瑕感激不尽,必当结草衔环以报。”
打发走了两拨宣赏的人,看着堆满厅堂的赏赐和那张代表着京城一处产业的地契,刘瑕站在堂中,恍如梦中。
就在这时,一名三皇子的心腹小厮悄悄寻来,低声道:“刘大人,殿下让小的给您带句话。”
刘瑕神色一凛,连忙将其引入内室。
小厮低声道:“殿下说,让大人不必为此次殿试名次挂怀。
殿下深知刘大人大才,此次……
哼,不过是陛下迫于温眀澜那老匹夫和云亭的压力,加之沈清辞年纪幼小,占了‘奇’字,才不得不点其为状元。
论真才实学,殿下心中,状元非刘大人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