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番细致的比较和考量,周深最终敲定了一套房子。它并非奢华,却仿佛是为何父何母量身打造一般,完美地契合了他心中所有的设想。
房子位于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区,楼龄不算新,但维护得很好,邻里多是安静的住家。最关键的是,它在三楼,却配备了运行平稳的电梯,完美解决了老人爬楼的难题。
最让周深心动的是,那个连接着客厅和主卧的、宽敞的南向露台。它不是一楼地面那种缺乏安全感的院子,而是抬升的、私密的、被栏杆妥善围合的空间,阳光可以从早到晚毫无保留地倾泻进来。
签下购房合同的那一刻,周深感到的并非拥有资产的喜悦,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即将实现承诺的踏实。真正的工程,这才刚刚开始。
他没有找昂贵的室内设计师,而是决定亲自参与整个装修设计过程。他要将自己对何父何母生活习惯的细微观察和理解,一点一滴地融入这个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安全和便利,是他考虑的首要原则,甚至超越了美观。
他反复与装修师傅沟通,所有地面都采用防滑耐磨的材质,不同区域衔接处实现真正的“零高差”,杜绝任何可能绊倒的风险。卫生间墙壁上,他坚持在合适的高度安装牢固的扶手,淋浴区设置了坐着洗澡的折叠凳,地漏也特别选了排水最快、不易积水的款式。
所有的开关面板都安装在伸手可及的高度,避免弯腰或踮脚。灯光设计上,他摒弃了华而不实的水晶吊灯,采用光线柔和均匀的无主灯设计,并特意在老人起夜必经的路径上,安装了感应式的地脚灯,发出微弱却不刺眼的光,足以照亮脚下。
厨房的橱柜高度,他根据何母的身高特意调低了几公分,让她操作时更省力。抽屉都用了阻尼缓冲,开关无声,避免惊吓。
他甚至考虑到何父有时需要热中药,特意在操作台预留了空间放置常用的药罐和炖盅。
而整个设计的核心,那个承载了最多期待的露台,周深思忖得最多。他请人做了最严密的防水和防护,确保万无一失。
露台的一部分,他规划成了休闲区,可以放置一套轻便的藤制桌椅,让何父何母可以在这里喝茶、晒太阳、看楼下的花园。而露台更大的一部分,他留作了空白。
他知道何母内心深处一直有个遗憾。以前住在老房子时,她有个不大的阳台,总是种满花草,后来为了方便照顾粥粥,搬进了出租屋,连盆像样的花都养不了。
周深记得有一次,何母看着康复中心花园里的一盆月季,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怀念和落寞。
所以,他特意在露台阳光最好的位置,预留了足够深、足够宽的种植槽。他想象着,何母可以在这里重新拾起她的爱好,种上她喜欢的月季、茉莉,或者几盆小葱、香菜。
这片小小的绿色天地,不仅是劳作和收获的地方,更是她精神得以栖息、与过往生活重新连接的一扇窗。他甚至在露台角落设计了一个小巧的、带锁的工具柜,可以收纳花铲、水壶。
在脑海里,周深已经无数次勾勒出这个“家”未来的模样:清晨,何母在露台给花草浇水,何父在客厅看报,阳光洒满房间;午后,他们可以在舒适的沙发上小憩,或者看着楼下玩耍的孩子;傍晚,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味,粥粥如果状态好,接回来小住,一家人可以坐在露台上,吹着晚风,享受难得的宁静。这里将不再是一个临时的、充满焦虑的落脚点,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安稳生活、承载烟火气与亲情的“家”。
每一次去工地查看进度,周深都会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停留很久。他抚过光滑的墙面,踩过平整的地板,想象着何父何母在此安居的情景。
这个空间,从水泥毛坯,到一点点填充进灯光、家具、暖意,最终将充满生活的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次装修,更是他用心编织的一个温暖的巢,希望能庇护那两位为他所珍视的老人,让他们在付出大半生后,能有一个安稳、舒适、有尊严的晚年。
家的模样,在他心中,从未如此清晰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