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粥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周深心中漾开一圈圈希望的涟漪。这些涟漪相互碰撞、叠加,渐渐汇聚成一股温暖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冲刷着他内心深处那个因害怕失望而一直不敢轻易触碰的愿望——对未来的憧憬。
这个愿望,曾被他小心翼翼地封存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用理智和现实层层包裹。他不断告诫自己,要满足于当下,要接受现状,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然而,当看到何粥粥从只能发出无意义的音节,到能够清晰地指认“灯”为“亮”,说出“果”来代表苹果;当她从对周围漠不关心,到会因为他迟到而流露出期盼,因为他归来而眼神发亮;当她笔下混沌的色彩开始凝聚成可辨识的形状……这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变化,像温和的阳光,逐渐融化了他心中的冰雪,让那颗被深埋的愿望种子,开始悄悄萌芽、破土。
他开始允许自己,在夜深人静看着何粥粥安睡的脸庞时,在推着她散步看到她好奇打量花朵时,在听到她又努力蹦出一个新词汇时……去设想一个稍微明亮一点的未来。
这个设想,谨慎而克制,没有不切实际的奇迹幻想,有的只是基于眼前点滴进步而生出的、朴素而深切的期盼。
他想,也许有一天,粥粥的认知能力能够恢复到可以进行更基本的、但更有意义的交流?不再仅仅是“水”、“果”这样的单词,而是能够表达“粥粥,渴了”或者“哥哥,画画”这样的简单意愿。哪怕语法依旧混乱,发音依然含糊,但只要能够进行初步的意图交换,对她而言,世界将不再是完全隔绝的孤岛。
他甚至开始憧憬,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理解的逐步恢复,她能够懵懂地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不需要她记住所有细节,也不需要她背负沉重的过去,只是能够大致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为什么需要做这些训练,为什么周深会一直陪在她身边。这种理解,哪怕极其有限,也能减轻她因困惑和记忆碎片带来的不安,让她的内心获得一丝平静。
周深常常翻阅脑损伤康复的书籍,他了解到,认知能力的恢复存在一个“平台期”,很多人会停留在某个阶段。他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将期盼降到最低。他想,哪怕粥粥的恢复最终只能达到学龄前儿童的水平——比如三四岁孩子的认知和沟通能力——那也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学龄前孩童的世界,已然丰富多彩。他们能表达基本的喜怒哀乐,能进行简单的互动游戏,能理解日常指令,能享受美食、音乐和户外活动的乐趣。如果何粥粥能够恢复到那种状态,她的生活质量将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她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生活,体验简单的快乐。
想到这里,周深的心会因为这份卑微却充满希望的憧憬而变得柔软。他看着画架前何粥粥专注的侧影,目光描绘着她日渐安宁的轮廓,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这棵破土而出的希望幼苗,需要最精心的呵护。周深知道,他不能急躁,不能拔苗助长。他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提供稳定、温暖、充满耐心的陪伴,配合专业的康复训练,为何粥粥的大脑恢复创造最优的环境,然后,静待花开。
他不再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希望本身,已经成为了照亮前路的光。无论最终恢复的程度如何,这充满期待的、共同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已经赋予了生命深刻的意义。而这份悄然复苏的对未来的憧憬,也让周深更加坚定地走在当下这条漫长的陪伴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