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短暂的碰面之后,两人各自回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彻底投入其中。日夜颠倒,废寝忘食,思绪像潮水般涌动。
与此同时,“破空1号”的静态试验顺利通过,各项指标稳定可靠,目前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实飞前的模拟与负载测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实验大厅里,科研人员向姜蕴宁团队介绍即将进行的环节:“接下来是实飞前的模拟与负载测试,这也是整个任务中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要验证发动机在极端工况下,能否与飞行器整体系统协同运作。”
除了姜蕴宁之外,她带来的核心成员都是第一次来到基地,对于整个流程并不了解。因此,基地的科研人员解释得格外细致,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环节的目的与操作,让新人们对即将面对的挑战有了清晰的认知。
“虽然,在你们的整个研发过程中,你们已经对发动机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推力、燃料消耗、材料耐久性,每一个参数都被反复测量、优化,充分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但是——
当发动机被集成到飞行器上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哪怕发动机在试验台上完美无缺,一旦和飞行器系统组合,或者面对长时间太空环境,微小偏差都可能放大成灾难。
所以,实飞前的模拟与负载测试不可或缺。”
大家静静听着,从他们得到通知确定了“破空1号”投入应用的时间,他们就一直在等着这一刻。
为什么当初在“破空1号”还没有完全研发成功、还在不断调整参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计算出了“八个月”的期限?
因为,“破空1号”并不是附带验证的实验装置,而是直接安装在飞往月球的飞行器推进舱上的新型主发动机。它承担着轨道转移与中途修正的核心任务。
而八个月,并不是随口说出的数字。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每隔固定周期才会出现一次“最佳发射窗口”。在这个窗口内,飞行器只需最少的燃料消耗,就能借助引力完成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转移。这样的窗口极其有限,一旦错过,就要再等至少一年半,甚至更久。届时,整个项目的时间表将被彻底打乱,相关的国际合作与数据比对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距离最近的一次窗口期还有十个月,他们为姜蕴宁团队预留了八个月进行“破空1号”的研发,剩下两个月则用于系统集成,以及实飞前的模拟与负载测试。整个安排紧凑而严密,确保飞行器和“破空1号”能够在窗口开启时安全、精准地执行任务。
早在高性能发动机的立项之初,姜蕴宁就提出过一个宏大设想:月球是我们的必争之地。
然而,当时华国现有的发动机型号虽然成熟,却无法满足深空任务的需求——要么效率不足,要么寿命不够,在长时间真空环境下推力和燃料消耗都无法满足需求。换言之,它们只能胜任近地轨道任务,比如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却无法支撑飞往月球所需的长距离转移与轨道修正。
姜蕴宁带领团队启动了“破空1号”的研发,力求在材料耐久性与性能参数上取得突破,只有这样的发动机才能在窗口开启时完成飞往月球的任务。换句话说,如果“破空1号”发动机未能按时研发成功,这次任务就无法按计划执行,项目只能无限期延后。
现实永远比设想的艰难。
理论模型在纸面上看似完美,真正落到实验台上却问题层出不穷:燃烧不稳定、热传导异常、推力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之间有一定差距……无数次试验让进度一再滞后。等到国家层面正式确认了飞往月球的任务时间表时,“破空1号”的关键参数依旧没有完全达标。
姜蕴宁及她团队的成员都紧张地站在屏幕前。
在实验大厅的全景显示器上,飞行器的虚拟轨迹缓缓展开,每一次推演都模拟着从地球到月球的完整转移轨道。整个过程中,系统不断计算姿态控制、轨道修正、通讯延迟、能源消耗等上百项参数。
所有人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细节。此刻,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偏差,也可能被放大成潜在的风险。
随着模拟的深入,系统接连发出警报声,红色的数据点在屏幕上闪烁。工程师们迅速俯身操作,调取备用方案,校对算法参数。警报在他们手中被逐一化解,曲线暂时回归稳定。
姜蕴宁神情冷静地站在他们身后,目光紧紧盯着推力与燃料消耗两条关键曲线,不曾开口。
然而,当第四十二轮模拟进行到一半时,主屏幕中央突然亮起一串刺眼的红线——这是“破空1号”在极端工况下最危险的临界点。
这不是一般的警报,而是决定“破空1号”能否安全执行飞行任务的关键时刻。
实验大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仪器的微微嗡鸣。
姜蕴宁紧紧盯着主屏幕上推力曲线,眼神冷静却异常专注。几个呼吸之间,她快速分析数据,判断出问题所在——不在发动机本身,而在模拟器对极端温差的叠加算法。
“让我来吧。”
姜蕴宁的声音不高,却让人下意识让出操作台。她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速敲击,迅速输入几组修正参数,重新调整了温差对推力的影响系数。
十几秒后,红色警报逐一熄灭,屏幕上的曲线缓缓回稳,数据回归到绿色区间。
大厅里陷入短暂的寂静。
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姜蕴宁平静地收回手,直起身走到一旁,淡淡说了一句:
“请继续测试吧。”
所有人缓缓吐出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稍许的放松——这一轮惊险,算是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负载测试持续进行,极端温差、强烈震动和高强度辐射不断叠加,“破空1号”仿佛置身于最严酷的太空环境之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几次测试到达临界点,心跳仿佛被拉紧的弦,但最终曲线稳稳回归到安全区间。
短暂的沉默后,实验大厅里响起一阵轻微的呼气声,然而谁也不敢真正松懈。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还只是通往月球的第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