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考核场上有人晕倒了。
这个消息在一个小时内传遍了整个学校。
全校哗然。
“开卷考的威力这么大吗?”
“原来开卷考,和开卷考是不一样的。”
“这一刻,我深深共情了当年与姜大神一个考场的考生。”
“自己人何苦为难自己人?”
“对考题充满了好奇的我……”
“还有我……”
……
一个小时后,第二个人也倒下了。
自那天起,“国防七子”之间流传起一个传说——姜蕴宁出的开卷考,翻遍全书也找不到答案,而等你合上书,才发现整本书……不过是序章。
也是从这场考核开始,他们才明白,原来开卷考可以比闭卷考更难。
更是在这一场考核之后,他们才真正认识到——
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面对那些书本之外的未知。
姜蕴宁的题,像一道门,逼着他们踏出去,直面风浪。
无论怎样,自那以后,能挺过姜工考核的人,在科研一线几乎没有一个是“平凡之辈”。凭借原有的坚实基础,再加上姜蕴宁有的放矢的培训,他们很快就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成为后来科研工作中最可靠的骨干。
陈柏然的办公室。
他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屏幕上同时铺开数份文档与数据表格。桌面上堆满了图纸、技术报告和各种会议资料,他一边翻阅设计方案,一边在笔记本上疾笔写下修改意见。
泡过的茶杯早已见底,他连续忙得没空再添上一杯热水。
百叶窗外,阳光倾泻而入,在散乱的桌面与他专注的神情上投下斑驳光影。
这时,莫清文推开办公室的门,探头进来,压低声音八卦道:“你听说了吗?”
陈柏然抬头,手还握着:“听说什么?”
望着莫清文那副探头探脑、鬼鬼祟祟的模样,他忍不住轻轻摇头。这位莫所长,真是越活越活泼了。
“国防大学考场晕倒了两个,京航晕倒了三个,西工晕倒了两个……”
陈柏然眉头微蹙,“这是怎么回事?现在这些人体质都这么差了吗?”
“不是体质太差……是姜工的威力太大。”莫清文走进来坐下。
“姜蕴宁?”陈柏然不解。
最近,“旭日3号”正是研发关键期,除了“晨曦”项目团队成员,陈柏然这个负责人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姜蕴宁参与教学的事情是莫清文去联系的,他压根没有关注过发生了什么事情。
“姜工想着,既然要去教学生,就搞个大的。于是她向科技部提了一个方案——培养跨领域人才,通过考核选拔出合格的人,参加跨领域人才培训,培训结束后再安排到各重点项目去。而现在正是考核时间,截止目前,已经晕倒了十七个。”
陈柏然边看资料边问:“考题……是她出的?”
莫清文点头,“当然,除了她,还有谁?”
陈柏然轻轻笑了下,目光落在桌上的图表上,“不至于吧。真正的难题,她向来都是自己冲锋陷阵。她是严格,但对真心好学的人,一直很温和。”
话音未落,一张纸忽然被推到眼前。
他抬头,只见莫清文意味深长地示意:“来,看看吧,让你亲眼见识一下,‘温和’的姜工是怎么‘辣手摧花’的。”
陈柏然不以为然地接过试卷,目光才落在第一题上,神色便骤然一僵,脸色瞬间变了。
旁边,莫清文还在絮絮叨叨:“要是我当年考的是这一题,现在估计已经在工地上搬砖了。”
陈柏然抬眼看了他一眼,神情复杂:“别说你,我大概也是。”
而那些被“辣手摧花”的考生,还在考场上狂翻资料。
像于晴和方心妍这样的青年教师参加的并不在少数。他们本就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却仍然毅然走进考场,只为争取那一次难得的机会。
午饭时间只有半小时,没什么好注意的。监考老师们一点也不担心去食堂的考生们交头接耳——他们唯一可能交流的,估计也只是对姜蕴宁这位出题官的“问候”吧。
一个个,白着脸出去,白着脸回来。
直到晚上六点,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考场里立刻响起一片哀嚎。
连监考老师自己也累得够呛——他都记不清自己跑了几趟医务室。收起厚厚的试卷,小心封存,仿佛封存的不是纸张,而是一场精疲力尽的浩劫。
钱程回到宿舍时,几个舍友看到他一副被掏空的模样。
“钱程?”他们凑过来,小心翼翼地问,“考得怎么样?”
钱程摇了摇头,连挤出一丝笑的力气都没有,“我也不知道。”
作为高材生,这次考试,他感受不到往常面对试卷时的那份笃定与从容,心中只有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疲惫。
他还是太弱了。
“你能去参加已经给我们这些大一新生长脸了,不要有太大压力。”陆承峰拍他的肩膀。
钱程深吸一口气,轻轻点了点头。
林绍远和周靖尧互看一眼,心里都暗暗松了口气——幸好当时没冲动,不然受苦的可就是自己。
隔天,科技部将七所学校的试卷运抵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其实,本应由姜蕴宁前往科技部,但“旭日3号”项目正处于关键研发阶段。为了配合她的时间安排,科技部便将阅卷场所临时调整到研究所。
随行的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试卷审核的科技部小组。
这个小组由科技部直属精英组成,成员多为长期参与科研项目评估和高校人才选拔的专家。每个人都具备丰富的阅卷经验和敏锐的分析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试卷质量及考生水平。
他们不仅负责监督考试公正,更肩负着评估各校科研潜力和人才储备的重任。平日里,这个小组的工作高度保密,很少有人知晓其具体操作流程和评审标准。
然而,这些精英的阅卷经验和分析能力,在面对姜蕴宁出的试卷时,显得完全无用。
姜蕴宁出的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没有固定标准。
在科技部时,他们拆封其中一份试卷,试图进行阅卷,结果才翻开几页,就傻眼了——
每一份试卷的答题思路极具“创新思维”,每一个答案都自成体系,根本无法用常规标准去批改。
前面可能还能依据现实进行分析,写到后面发现无法自圆其说,开始胡编乱造。
就这么说吧,他们写的那些科研方法,银幕镇的科幻片都不敢这么拍。
不得已之下,整个负责试卷审核的科技部小组打包了试卷和自己来到研究所,接受姜蕴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