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维教授派来的联合培养博士后李维到岗那天,省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楼三楼的林凛实验室里,空气都仿佛多了一丝……嗯,国际化的味道。
李维,英文名 Levi,人如其名(如果 Levis 牛仔裤能拟人化的话),高高瘦瘦,像根挺拔的竹子。他戴着一副低调的黑框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透着认真和些许好奇的眼睛。标准的美式休闲打扮——红黑格子的法兰绒衬衫,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一双看着就很舒服的运动鞋,背着一个看起来能装下整个实验室的双肩包。典型的 Abc(American-born chinese),在加州阳光下长大,浑身散发着一种混合了硅谷极客气质和华人家庭教养的独特气息。
他进门时略显腼腆,但笑容很真诚,用带着明显“洋泾浜”腔调、语调平平的中文打招呼:“林……林博士,你好!我系(是)李维。请多……多指教!” 说到专业术语或者复杂点的词,他会下意识地卡壳,然后很自然地切换成流利的英语单词来补充,比如“我的 research interest(研究兴趣)是……”。
最让实验室几个年轻助手——小王、小陈他们眼前一亮的,是李维带来的“伴手礼”:一大盒花花绿绿、各种口味的能量棒(Energy bars),还有一袋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包装精美的咖啡豆。“this is from our lab(这是我们实验室带的),”他努力用中文解释,“给大家……提神。” 这做派,跟国内实验室新人来了带点水果零食的风格截然不同,立刻让大伙儿觉得既新奇又有趣,私下里交头接耳:“哇塞,洋气!搞科研配能量棒和现磨咖啡,感觉效率能翻倍!”
然而,新鲜感很快就被李维工作中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给冲淡了。如果说林凛实验室原本的工作氛围是“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百花齐放”,那李维带来的就是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至尊版”,严谨得让人头皮发麻。
首先遭殃的是实验记录。李维自己有个厚厚的、活页的实验室记录本,每一页都打印着详细的模板。他记录实验时,不像大家习惯的“今天做了什么,结果大概如何”的叙述式,而是像填表格:
日期时间: 精确到分钟,比如“2023年10月27日,09:15 - 11:38”。
实验目的: 寥寥数语,极其精炼。
材料与方法: 这里才是“重灾区”。配置一个简单的pbS缓冲液,他不仅要记录所用试剂的名称、浓度、生产商、批号(“批号!批号!一定要写!”他反复强调),甚至要求记录每加入一种成分的精确时间点(“09:21:03,加入 Nacl 8.0g”;“09:23:47,加入 Kcl 0.2g”……),旁边还要标注当时的实验室环境温度(24.5°c)和相对湿度(55%)。如果旁边有大气压力计,他估计连气压(101.3 kpa)都想记上!
结果与观察: 客观描述,配上原始数据截图,严禁主观臆测。
结论与分析: 基于结果的初步推断。
签名: 最后必须签上大名和日期。
这还没完,他对试剂标签的要求更是“令人发指”。实验室以前用的都是手写标签,字迹清晰就行。李维来了之后,不知从哪儿翻出一台积灰的标签打印机,要求所有公用试剂瓶必须用机器打印标签,字体统一,信息齐全(名称、浓度、配置人、配置日期、有效期),手写的一律被他视为“不专业”,要求重贴。有一次,他发现小王图省事,在一个刚配好的溶液瓶上用了便签纸手写,他拿着瓶子,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用中英混杂的话严肃地说:“王,这个 label(标签)…… no good(不好)。信息会模糊,不专业。必须用打印机!”
这些“好习惯”刚开始推行时,简直是对实验室原有节奏的“降维打击”。尤其是对主要负责试剂准备和基础实验操作的助手小王来说,简直是噩梦。小王是本地小伙子,手脚麻利,讲究效率,以前配溶液,心里有杆秤,大致比例对了就行,记录也是抓重点写。现在可好,配个溶液像做化学精密分析,还得时不时看表记录时间,弄得他手忙脚乱,效率直线下降。
私下里,小王跟关系好的同事小陈吐槽:“我的妈呀!这个李博士,是不是从NASA(美国宇航局)来的啊?配个缓冲液而已,又不是给火星探测器加燃料,至于精确到秒吗?还有那标签,打印得再漂亮,里面的东西不对有啥用?真是‘形式主义’到家了!”
小陈也深有同感:“就是!感觉咱们以前都在‘野路子’搞科研。他现在这一套,好是好,就是太绑手绑脚了!照这么下去,咱们一个实验得做三天!”
实验室里另一位“老资格”——周师傅,倒是看得开些。他一边帮李维调试那台老旧的标签打印机,一边用带着闽都口音的普通话慢悠悠地对小王说:“后生仔,莫急。人家这套规矩,有它的道理。精细有精细的好,就像咱老话讲,‘慢工出细活’。刚开始不习惯,慢慢来。你看人家李博士,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不是只要求我们。”
话虽这么说,但一种无形的张力已经开始在实验室里弥漫。“严谨派”的李维,秉持着“细节决定成败”的信条;而“灵活派”的小王等人,则信奉“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效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完成了第一次无声的碰撞。大家都隐隐感觉到,更大的“火花”,恐怕还在后头。而这场由文化差异引发的“交锋”,也正在悄悄地塑造着这个团队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