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的夏天,热得连知了都叫得有气无力。林家村的老宅里,却因为几个小辈的“科研项目”而气氛热烈。
主角是六岁的林岽和同样六岁的表弟潘辉。这俩小子,一个静如处子,一个动如脱兔,却在“拆家”这件事上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他们最新的“课题”是:如何利用杠杆和皮筋,制造一台“全自动海蛎壳投喂机”,目标是精准地把鱼食扔进池塘中央,省得每次喂鱼都要划小木船。
材料是潘辉从他爸五金店搜罗来的边角料:几根木条、一捆粗细不一的皮筋、几个小滑轮,还有林岽从废弃钟表里拆出来的齿轮。场地就设在院子角落的荔枝树下。
“依岽,这个齿轮装这里,对不对?”潘辉满头大汗,举着一个比他巴掌还小的铜齿轮。
林岽蹲在地上,小眉头紧锁,用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受力图,头也不抬:“反了。大齿带动小齿,才有力。”
“哦!”潘辉恍然大悟,赶紧调过来。
阿白踱着方步过来视察,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似乎觉得这俩小屁孩的工程不太靠谱,用扁嘴叼起一块最大的鱼食,自己走到池塘边,“噗通”一声丢进去,然后得意地“嘎嘎”叫,仿佛在说:“瞧见没?鹅工智能,才是最先进的!”
林漺正在不远处练她的新舞,看到这情景,笑得差点岔气,舞步都乱了。林凛则坐在廊下看书,偶尔抬眼看一下,嘴角微扬,并不干涉。她乐得弟弟们有点事做,总比调皮捣蛋强,而且万一真搞出点名堂呢?反正材料不值钱。
与村里的童趣相比,省城“辰力技术实验室”里的气氛要严肃得多。国家项目上马后,第一个大难题就横在了面前:辰力场的标准化与量化问题。
不同的辰力发生器,哪怕按照同样的图纸制作,产生的能量场特性也会有细微差别,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无法做到完全一致。这在实验室小规模研究时问题不大,但一旦要大规模应用、尤其是要确保治疗效果稳定可重复时,这就成了致命的“拦路虎”。
“不行!数据波动太大!”生理学的钱教授指着电脑屏幕上杂乱无章的曲线,眉头拧成了疙瘩,“林工,这样根本无法确定最佳治疗参数,更别提制定国家标准了!”
林丕和盯着图纸和一堆测试数据,沉默不语。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核心的“辰力源”材料,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特殊晶石,每块的内部结构都有微小的天然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之前小规模应用,他们可以靠经验手动调整,但大规模生产,必须解决一致性问题。
林敬波依公翻遍了古籍,也找不到现成答案。老爷子叹口气:“天地造物,本就千差万别。欲求一致,难啊。”
那几天,实验室里气压低得吓人。林丕和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窝深陷。连社牛大叔林丕邺都笑不出来了,整天忙着安抚焦躁的专家们。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林丕和回家换洗的时候。他坐在院子里,对着石桌上画满符号的草稿纸发呆,连妻子喊他吃饭都没听见。
林岽和潘辉的“自动投喂机”正好进行到关键时刻——安装发射皮筋。潘辉用力过猛,“砰”的一声,皮筋绷断,一小截橡皮条像子弹一样飞出去,不偏不倚,正好打在路过阿白的屁股上!
“嘎?!”阿白吓了一跳,猛地一跳,翅膀扇动带起一阵风,把石桌上林丕和的一张草稿纸吹了起来,飘飘悠悠,盖在了旁边林岽画受力图的那块地上。
林丕和下意识地想去捡纸,目光却突然被地上儿子画的图和草稿纸重叠的部分吸引住了!林岽画的是一个简单的杠杆,支点、力点、重点标得清清楚楚。而草稿纸上,是辰力晶石的能量传导路径模拟图。
在那一瞬间,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划过林丕和的脑海:“一致性”不一定非要改变晶石本身,是不是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外部的、标准的“调节器”,像杠杆调节力一样,来校准和统一输出的辰力场?
他猛地站起来,一把抱起还懵懵懂懂的林岽,在他脸上狠狠亲了一口:“好小子!帮了依爸大忙了!” 然后也顾不上吃饭,抓起那张沾了泥土的草稿纸,骑上自行车就往省城实验室狂奔而去。
林岽愣在原地,小脸通红。潘辉挠着头:“二舅怎么了?”阿白则冲着林丕和的背影不满地叫了两声,大概觉得自己的屁股被白打了。
就在林家父子全力攻关“辰力校准器”时,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业机构找上门了。来的是一家号称有港资背景的“亚太高科技投资公司”的代表,姓贾,穿着时髦的西装,开着桑塔纳,直接找到了林家村。
贾代表开门见山,对着主事的林敬波和刚从省城回来的林丕和,抛出了极具诱惑的条件:愿意投入巨资,与林家“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大规模生产辰力理疗仪,利润分成优厚,并承诺帮助申请“国际专利”,打开海外市场。
“林老先生,林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贾代表唾沫横飞,“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造福更多人嘛!”
林敬波慢悠悠地品着茶,不置可否。林丕和直接摇头:“贾先生,抱歉。辰力技术是国家重点项目,它的发展和应用,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划和监管。我们不能私下进行商业合作。”
贾代表不死心,压低声音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我们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技术授权?或者,林工您可以作为特别顾问,报酬绝对让您满意……”
这时,在一旁安静写作业的林凛,突然用不大但清晰的声音,像是在背课文一样念道:“《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贾代表一愣。林敬波却哈哈大笑起来,放下茶杯:“贾代表,听见没?我小孙女都明白的道理。国家大义是熊掌,个人小利是鱼。咱们林家,知道该选哪个。” 话语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贾代表见状,知道事不可为,只好讪讪地告辞。
等他走后,林丕和有些担忧地对父亲说:“爸,看来盯上咱们技术的人不少。”
林敬波捻着胡须,目光深邃:“树大招风,难免的。但只要咱们的根扎得正,扎在国家的土壤里,就不怕歪风邪气。”
这次小小的风波,让林家上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辰力技术所承载的分量和责任。
带着儿子“杠杆原理”的启发,林丕和回到实验室,和专家们重新调整了思路。他们不再纠结于晶石本身的一致性,转而设计一种精密的反馈调节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输出场强,动态微调输入参数,确保最终作用到目标上的辰力场是稳定和标准的。
经过无数次调试和改进,第一台原型机终于诞生了!测试那天,实验室里鸦雀无声。当数据显示,不同批次的辰力发生器经过校准器后,输出曲线几乎重合时,钱教授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成功了!老林!我们成功了!”
困扰项目数月的难题,终于被攻克了!这意味着辰力技术向大规模标准化应用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消息传回林家村,大家都松了口气。林岽听说自己的“画”帮了爸爸的忙,虽然不太明白具体帮了什么,但小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浅浅的笑意。潘辉则到处吹牛:“全靠我那一皮筋!要不是我打了阿白屁股,二舅能想起来吗?” 结果被阿白追着又绕院子跑了三圈。
夏夜,繁星点点。林家小院的晚饭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林凛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默默盘算:校准器突破,算是扫平了一个大障碍。离技术成熟又近了一步,离她“躺平”的目标,也更近了一点点。 嗯,还得继续鞭策……不,是鼓励家人们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