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林凛被窗外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吵醒。她揉着眼睛跑到院子,只见爸爸林丕和正对着一张图纸长吁短叹。
爸,这是啥?她踮脚看去,图纸上密密麻麻标着洋文尺寸。
国际标准施工图。林丕和苦笑着指给她看,窗台高85厘米,门宽90厘米——全是洋人的规矩!
这时林敬波爷爷拄着拐杖过来,掏出把古旧的木尺往图纸上一量,眉头就皱成了疙瘩:胡闹!85厘米在鲁班尺上是字位,主火厄!得改成81厘米字位!
这场关于尺寸的争论,拉开了辰光小学新校区建设的标准之争。
当天下午,金发碧眼的国际标准考察团就来到了林家村。团长史密斯先生拿着明晃晃的钢卷尺,在工地现场指指点点:不合格!窗台高度误差两厘米!
郑珍珠二婶正在给工人送凉茶,闻言把茶壶一搁:俺们按鲁班尺字位建的,招财进宝!你们那尺寸才不吉利!
语言不通的双方比划半天,最后史密斯气呼呼地在评估表上打了个大红叉。
真正的冲突发生在建材选择会上。德国技术员迈克推着眼镜,指着青砖样品直摇头:尺寸公差超标,不符合dIN标准!
林丕邺叔叔地展开祖传鲁班尺:官字位的尺寸,故宫太和殿都用了几百年!你们德国有比故宫还老的建筑吗?
最精彩的当属门窗验收。日本专家山田拿着水平仪,发现门框有微小倾斜:倾斜度超标0.5度!
林敬波爷爷不慌不忙,将鲁班尺往门框一贴:斜得好!这叫斜财进门,老祖宗的智慧!他转头对翻译说,告诉这位先生,北京四合院的门都是斜的!
山田将信将疑地记笔记,当晚还真跑去查了中国古建筑资料。
但最让林家头疼的是辰力设备的标准化要求。美国公司拿来厚厚一沓ISo文件,要求用国际标准重测辰力值。
辰力如水,哪能像量自来水!林丕邺气得直拍桌子。
关键时刻,小海灵机一动,把鲁班尺改装成辰力测量尺。他在尺子上镶嵌辰力感应珠,当测量辰力设备时,珠子会根据吉凶亮起不同颜色的光。
试验那天,德国人看到尺子量到水泵时泛起吉兆红光,惊得眼镜滑到鼻尖:这、这尺子能预知吉凶?
这是中国智慧!林凛骄傲地扬起小脸。
然而危机总是不期而至。新校区打地基时,施工队按国际标准布置钢筋网格。当晚守夜的大白鹅阿白就焦躁不安,围着地基直打转。
林凛用辰心感应,发现钢筋排法冲撞了地脉!她紧急叫停施工,按鲁班尺字位重新布置成九宫格。工人们改完的瞬间,阿白立刻安静下来,辰力场也恢复平稳。
连鹅都知道吉凶!老工匠们啧啧称奇。
真正的考验来自一场台风。八月初,强台风登陆,周边按国际标准建的学校纷纷漏雨渗水。而辰光小学的瓦当因精准卡在鲁班尺字位,在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
风雨过后,老王头踩着积水来看稀奇,拍着大腿直乐:还是老祖宗靠谱!洋标准中看不中用!
但师资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新来的师范生不会用鲁班尺,林敬魁校长急得在教研室转圈:总不能让学生教老师用尺子吧?
转机来自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先生。八十岁的陈老先生是民国时期辰星学堂的校友,带着一本泛黄的《鲁班经》回来了。他演示的辰力定盘术令人惊叹——用辰力激活鲁班尺,尺子上的明珠能随吉凶变色!
中西合璧,方为正道。陈老笑着看林凛用辰力操控尺子测量新教室,尺上明珠随着财官义本的刻度变换七彩光芒。
然而危险悄然逼近。一家港资公司开出天价要收购辰光小学,合同里却藏着拆除传统构件的陷阱条款。细心的林丕和用朱砂笔在鲁班尺上比着,将条款改为保留特色风貌。对方律师被尺子上的古奥刻度绕晕,稀里糊涂就签了字。
更严峻的挑战出现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家研究所需要辰力稳定系统,但要求公差不超过0.01毫米——而鲁班尺的最小刻度只有1毫米!
正当大人们发愁时,三岁的林岽抱着鲁班尺当玩具,无意中发现辰力能让尺子刻度产生微米级变化。这个发现让林家研制出全球最精密的辰力校准仪,解决了卫星支架的精准定位难题。
中秋之夜,新落成的辰星阁沐浴在月光下。当林凛用辰力操控鲁班尺,让所有门窗同时泛起吉兆金光时,连曾经质疑的史密斯团长都心悦诚服:这应该叫——中国标准!
庆功宴上,陈老先生抚尺长叹:尺上有乾坤,寸中有天地。我们不是在争尺寸,而是在守文明的根脉。
夜深人静时,林凛独自来到辰星大阵。她将鲁班尺轻放在阵眼,尺上的财官义本四字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这一刻她终于明白,真正的标准不在毫厘之间,而在文明传承的方寸天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