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潮退去后的望海营,满目疮痍,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与腐臭混合的刺鼻气味。
但与以往绝望的死寂不同,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幸存者之间悄然滋生。
而这一切的改变,中心点无疑是那两位如同神兵天降、却又选择留在他们中间的林莫和林澈。
老魏代表整个营地,给予了两人最高的信任和权限。他们没有推辞,因为重建与巩固,迫在眉睫。
之前的围墙在尸潮冲击下多处破损,高度和强度也明显不足。林莫没有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设计方案,他带着营地里的工匠和青壮劳力,走到了围墙下。
“现有的结构是基础,我们要做的是加固和优化。”林莫的声音平静,却带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他指向墙体,“用废墟里清理出的钢筋,做成斜向支撑,嵌入墙基,增加抗冲击性。墙顶加设带刺的金属网,防止攀爬。”
他亲自示范,如何利用有限的焊接设备和材料,将扭曲的钢筋重新锻直、连接。
他的动作精准而高效,仿佛手中不是粗糙的工具和废料,而是精密的仪器。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提出利用营地附近一种特定的黏土混合石灰石粉末,制造出一种简易但坚韧的“生物水泥”——
这是他根据“织灵者”知识中关于低科技材料学的记忆,结合本地材料简化出的配方。
这种水泥凝固后硬度极高,且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微小裂缝的能力。
在林莫的指挥和亲身参与下,望海营的围墙不再仅仅是砖石堆砌,而是变成了一道融合了三角支撑、反攀爬结构和新式黏合材料的真正壁垒。
工程进度飞快,人们看着日益高大坚固的城墙,眼中充满了希望。
食物短缺是比丧尸更长期的威胁。营地内有限的土地贫瘠且被污染。林澈接过了这个重任。
他没有展示任何超凡的力量,而是挽起裤脚,走进了那片荒废的土地。
他带着人们清理碎石,平整土地。然后,他分享了一套改良的堆肥和轮作技术。
“我们不能只依赖搜寻,”林澈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泥土,对围拢过来的居民耐心解释
“要把厨余、草木灰、甚至安全的排泄物收集起来,按照不同的层次混合发酵,变成能让土地恢复肥力的黑金。”他详细讲解了碳氮比、湿度和翻堆的时间。
同时,他根据记忆和观察,筛选出几种适应本地气候、生长周期短、对土壤要求不高的块茎植物和耐盐碱的蔬菜种子,有些是他在营地周围“偶然”发现的,有些则是深海知识中关于古代作物的记载,开始小范围试种。
他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重力滴灌系统
利用废弃的管材和储水罐,实现了对珍贵水源的最高效利用。
清澈的水滴一滴滴渗入作物的根部,也仿佛滴入了人们干涸的心田。
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林澈从未忘记。
在加固城墙和开垦荒地的间隙,他的“露天课堂”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规模更大了。
他不再仅仅教识字和算术,开始根据大人们的劳动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简单的原理。
比如,他会对着参与筑墙的人,讲解三角形为什么稳定;
会对负责种植的人,解释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他将复杂的知识掰开揉碎,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让这些在末日中挣扎求生的人们,第一次理解了身边劳作背后蕴含的智慧。
孩子们依然是他的忠实听众,他们的小脸上少了几分惊恐,多了几分对世界的好奇。林澈教他们辨认可食用的植物,讲述星辰指引方向的故事,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明与理性的种子。
林莫和林澈,如同两个不知疲倦的引擎,推动着望海营这艘破船艰难却坚定地驶向新生。
他们带来的不是神迹,而是方法;不是施舍,而是赋能。
人们不再仅仅视他们为强大的守护神,更是值得信赖的引路人和并肩劳作的伙伴。
夜晚,他们依旧回到那间陋室。
林莫会在油灯下,根据白天的实践,不断微调着城墙的设计图和种植计划。
林澈则会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思考着第二天该如何更清晰地解答。
疲惫,但充实。
“看着城墙一天天变高,看着地里冒出嫩芽,感觉……真好。”
林澈靠在林莫肩头,轻声说,语气里带着满足。
林莫放下手中的炭笔,握住他的手,看着窗外营地中心那堆为大家照明的、比以前更旺了些的篝火,低低地“嗯”了一声。
在这片末日废土上,他们用双手和知识,一点一滴地夯实着生存的基石,重新点燃了文明的火种。
望海营,正在从一个苟延残喘的避难所,向着一个真正能让人看到明天的“家园”蜕变。
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深海的传承,正以这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未来的挑战依然未知,但至少,他们脚下,已经铺就了一条更为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