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府可能包藏祸心的猜测,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刘远洋的心里。他无法证实,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绝非空穴来风。那看似甜美的订单,很可能是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
坐以待毙绝非他的风格。必须未雨绸缪,做好最坏的打算。
他首先找到刘根生,没有透露关于宋府的具体猜测(以免他惊慌失措坏事),只是严肃地提醒他,宋府订单虽大,但客大欺店,需防人之心不可无,绝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一家身上。
“根生哥,咱们的‘精品’炭饼,工艺还得再精进。”刘远洋指着工棚里那些炭饼说道,“要做出真正别人无法轻易模仿的东西。”
刘根生经过流言风波,也谨慎了许多,点头道:“远洋你说得对!是该再琢磨琢磨。我寻思着,是不是可以试试不同木料的搭配?或者加点别的东西?”
“可以试试。”刘远洋鼓励道,“但核心是稳定和独特。我们要让镇上那些老主顾,一想到好炭,就只能想到咱们‘刘氏’牌子。”
品牌意识,必须提前建立起来。
其次,他再次强调了分散客户的重要性。他让刘栓柱不仅要维持好镇上现有的几家老主顾,还要尝试开拓新的客户,哪怕是量小利薄,也要把网撒开。同时,他开始留意附近其他县镇的信息,思考着将来是否有可能将炭饼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然而,这些都只是防御性的措施。要想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硬的靠山。
在这个宗法社会,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他需要借助体系内的力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宗族。
族长刘永年显然很看重他与宋府的这层关系,这能提升刘家坳在周边的声望。但刘永年看重的是“关系”带来的利益和面子,而非他刘远洋本人。一旦他与宋府交恶,或者失去利用价值,族长的态度很难预料。
族老刘永谦态度暧昧,似乎对他有所欣赏,但始终保持着距离。
那么,能否在族内培养更稳固的盟友?或者,提升自己在族中的地位,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他想起之前刘永谦随口提过的“读书明理总是好的”。在这个时代,读书科举是提升社会地位最正统、最有效的途径。虽然原主只是蒙学水平,他自己也对八股文一窍不通,但“读书人”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一种保护色。
或许……他应该重新拿起书本?哪怕只是装裱门面?
这个念头让他有些荒谬感,一个前世大学毕业后就再没摸过课本的宅男,如今竟要考虑“读书”来作为护身符?
但现实逼人,由不得他选择。
此外,他还需要考虑更实际的退路。炭饼生意终究有其局限性,而且技术门槛低,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他需要寻找新的、更具潜力的生计。
他的脑海里闪过许多前世的记忆碎片:改进农具?水利?纺织?酿酒?……每一项似乎都有可能,但又都面临着技术、资金、原料和市场的重重障碍。
千头万绪,纷乱如麻。
这天傍晚,他正对着灶膛里跳跃的火苗出神,刘小丫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黍米饭来到他身边。
“哥,吃饭了。”小丫将碗递给他,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小声问道,“你还在为炭饼的事发愁吗?”
刘远洋接过碗,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不全是。小丫,你说,如果有一天,咱们这炭饼生意做不下去了,咱们还能靠什么活下去?”
小丫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坚强的笑容:“哥,你别担心!咱们现在有吃有穿,比以前强多了!就算炭饼没了,我还能挖野菜、纺线、给人帮工!总能活下去的!而且哥你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到别的办法!”
看着妹妹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刘远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责任感。是啊,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必须为小丫,也为自己,在这世间挣出一条更稳妥的路来。
他扒了一口饭,咀嚼着,目光渐渐变得坚定。
未雨绸缪,步步为营。
前路艰难,但他已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