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教育筑基,格物之火燎原
外面藏着暗流,军队忙着扩编,乾朝内部,还有件更重要的事在往前推。
汴梁城南,以前是荒地,现在立起一片青砖瓦房。
朱红大门挂着鎏金匾额,写 “乾朝第一国立学院”,太阳一照,亮得晃眼。
开学这天,门口挤得满当当。
有穿长衫的学子背布包,有穿短褂的工匠攥扳手,有穿粗布的农夫裤脚沾泥,还有几个穿军装的士兵腰杆笔直。
跟旁边老书院只来书生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这新学院,看着比县太爷衙门还气派!” 农夫汉子指学院钟楼,小声跟身边人说。
“不光气派,里面教的才稀罕!” 旁边工匠接话,他叫王铁蛋,在汴梁机器工坊做过学徒,改进纺车零件立过功,选进了格物分院。
“听说教造蒸汽机、种高产粮食,都是能挣钱办事的真本事!”
两人正说,学院大门开了。
往里走是宽三丈的石板路,两边栽梧桐树,树下立牌子:“律政学院左转”“农学院直行”“格物分院在东侧”。
最显眼的是大门两侧石墙,刻着林烨亲笔对联:“格物致知穷天理,实干兴邦济苍生”,字刚劲有力。
有老秀才凑过来念完,摸胡子叹气:“以前书院只教四书五经,哪有这样的句子?乾朝的学问,真要变了。”
学院分八个院,每个院都有教学楼和实践场地,跟以前只有一间讲堂的书院不一样。
格物分院楼前,摆着几台拆开的蒸汽机零件。
工匠给学员讲解:“这是气缸,里面活塞上下动就能带机器转,你们看这阀门,控制蒸汽进出的……”
围在旁边的学员,有拿本子记的,有伸手摸零件的,眼睛都亮得很。
农学院试验田里,种着西域新麦种。
农技师傅蹲在田里教:“这土攥手里能成团,松开不散,湿度正好,种麦种最合适……”
几个农夫出身的学员,听得特别认真,还时不时提问讨教种地诀窍。
律政学院讲堂里,先生没讲《论语》,拿《乾朝律法纲要》讲断案:“以前审案靠县官主观判,现在不行,得看证据,丢东西要查脚印、人证,不能随便定罪……”
下面有做过里正的学员,频频点头,觉得这律法比以前清楚多了。
第一批学员共三千人,不全是考试选的年轻学子。
有五百个像王铁蛋这样的工匠,都是工坊里有发明、立过功的;
有两百个农夫,是各地推的种粮能手;
有三百个士兵,军队里识过字、立过功;
剩下两千人是考核过的学子,有寒门的,也有以前士绅家的,不管出身啥样,都得从头学,没人搞特殊。
开学典礼那天,学院大操场挤满人,三千学员站得整齐,前面搭高台,林烨穿常服来了。
他走到台前,看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有兴奋的、紧张的、不安的。
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不用话筒也传遍操场:
“以前的学问,都藏在高门大院里,只有士绅子弟能学,学的还都是之乎者也,学完除了考科举啥也不会,对国家百姓有啥用?”
这话像锤子砸在众人心里,有老秀才想反驳,看周围工匠、农夫学员的脸,又把话咽回去。
“现在的乾朝,不需要只会死读书的酸儒!” 林烨提高声音,
“要造新武器,需懂格物的人;
要种更多粮,需懂农学的人;
要治好病,需懂医学的人;
要管好钱财,需懂商业的人;
要分清对错断案,需懂律法的人!
这些,都是实干之才,是乾朝需要的人!”
台下静悄悄的,没人说话,都盯着林烨,听得入神。
“在这学院里,你们不光学书本知识,更要学动手本事,学创新!” 林烨指格物分院方向,
“格物院刚搞的新机器,会第一时间搬来当教材;
你们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咋让蒸汽机省油、粮食高产,也会变成格物院、农科院下一步要攻的关!”
“朕不要你们死记硬背,要你们动手试、动手闯!
造机器出错,改了就好;
种粮食失败,再试就好!
只有敢动手、敢创新,才能真学到本事!”
林烨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每个人,语气温和又坚定:
“朕希望,从这学院走出去的,是乾朝各行各业的顶梁柱!是推文明往前跑的火种!
不管你们以前是工匠、农夫、士兵还是学子,好好学,都能有出息,都能为乾朝做事!”
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科举放榜还热闹。
有个寒门学子叫张书生,以前家里穷,只能在书院外偷听,现在能进国立学院,激动得眼泪下来,攥拳小声说:“我以后要学好格物,造帮百姓干活的机器!”
王铁蛋也红了眼,他以前是没爹没妈的孤儿,靠工坊学徒糊口,现在能学真本事,觉得这辈子值了,暗下决心要学透蒸汽机原理,以后造更好的机器。
连几个以前士绅家的孩子,也觉得这学院比家里先生教得有用,以前学四书五经枯燥,现在听格物、农学课,越听越有兴趣。
开学典礼结束,学院正式开课,每天都热闹。
格物分院学员,跟着工匠拆蒸汽机、画图纸,手上沾机油也不在乎;
农学院学员,在试验田浇水施肥,晒得黝黑没怨言;
律政学院学员,跟着先生去县衙旁听断案,把学的律法用在实际中。
没人偷懒,都知道机会难得,想好好学本事,以后出人头地。
与此同时,学务司也没闲着。
他们组织人,把《格物基础》《启蒙算学》《乾朝律法纲要》简化成易懂的版本。
复杂术语改口语,配简单插图:
《格物基础》画蒸汽机简单结构图;
《启蒙算学》用算筹教加减乘除;
《乾朝律法纲要》用小故事讲律法条文。
然后派官员带这些书,往各个州县送。
汴梁往西的郑州,学务司官员刚到,县官就组织蒙学先生来领书。
一个老蒙学先生翻开《格物基础》,看蒸汽机插图,疑惑:“这能教孩子?他们能懂吗?”
学务司官员笑:“您别小看孩子,这些书用白话写,还有图,容易懂。
比如这蒸汽机,您跟孩子说‘这是能自己转的机器,能帮人干活’,他们就有兴趣学了。
现在教这些,不是要他们马上造机器,是让他们知道,学问不只是之乎者也,还有帮百姓的本事。”
老先生点头,拿书回去了。
第二天蒙学里,孩子们翻开《格物基础》,看插图围一起讨论:“这机器真能自己转?”“以后能见到真的吗?”
以前上课爱走神的孩子,现在也聚精会神听先生讲,觉得比学 “人之初,性本善” 有意思多了。
不光蒙学,乡塾也用这些书。
有个乡塾先生,以前只教四书五经,现在教《启蒙算学》,教孩子用算筹算账。
村里百姓知道了,都送自家孩子来,说 “学会算账,以后做买卖、种地都有用”。
短短一个月,这些简化书送到乾朝五十多个州县的蒙学、乡塾,像撒种子一样撒到基层。
林烨知道后,在朝堂上说:“教育不是只教少数人,是教所有百姓。
以前只有士绅子弟能读书,现在工匠、农夫、士兵的孩子,都能读书,都能学有用的本事。”
他顿了顿,看台下官员,语气坚定:“朕要把‘格物’‘实干’的想法,像撒火种一样撒到乾朝每个角落。
让百姓知道,读书能学本事,能改命运;
让孩子从小知道,要动手、要创新,要为自己、为乾朝做事。”
“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十年二十年的事。
但只要坚持,从根上改大家的思维方式,乾朝以后就不缺人才,能一直往前发展,不管遇啥困难都能扛过去!”
此时国立学院,下课铃响了。
学员们三三两两走在校园里,有的讨论蒸汽机原理,有的交流种地经验,有的研究律法条文,脸上都带朝气。
格物分院楼前,那几台蒸汽机零件还在,阳光洒在上面闪着光。
这把 “格物实干” 的火,刚点燃就烧得旺,以后还会烧得更旺,照亮乾朝的未来,让乾朝的根基,扎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