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中了进士不代表能当官,还得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
结果呢?
他又考了三次,全落榜了!
直到公元800年,第四次考试才勉强通过。
有人算过:韩愈从19岁考到32岁,整整13年都在“备考—落榜—再备考”的循环里,堪称唐朝“最牛复读生”。
后来他在《进学解》里自嘲: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即便如此,他从未抱怨,因为他知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他用13年考场血泪总结的真理。
二、:“网红教授”的崛起——在太学开“古文补习班”,硬刚文坛“流量密码”~
公元803年,韩愈终于拿到第一个正式官职:
四门博士(相当于国立大学讲师)。
这职位官阶七品,俸禄微薄,但他却干得比谁都起劲———
因为他终于能光明正大地“怼人”了。
当时唐朝文坛流行“骈文”,讲究“四六对仗”,辞藻华丽得像现在的“炫技式文案”,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确实美,但更多人写得空洞无物~
比如形容悲伤,非要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拐了十八个弯还没说到重点。
韩愈一看就火了:
“文章是用来讲道理、说真话的,不是用来炫技的!”
他在太学开了个“古文补习班”,主张“文以载道”———
写文章得有思想,像先秦两汉的散文那样,想说啥就直说,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他自己带头写“古文”:
《师说》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句话把“尊师重道”的老规矩捅了个窟窿;
《马说》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直接吐槽朝廷不识人才。
这些文章朗朗上口,道理又硬,很快在太学生里传开,韩愈成了唐朝“教育界顶流网红”~
(?ˉ??ˉ??)
粉丝里有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还有诗人李贺,甚至连市井小贩都能背几句他的“金句”。
但他的“网红之路”并不顺。
公元803年,长安大旱,百姓流离失所,京兆尹李实却谎报“今年丰收”,韩愈看不下去,写了篇《论天旱人饥状》弹劾他,结果被贬到广东阳山当县令。
有人说他傻:
“一个小博士,跟宰相跟前的红人叫板,不是自找倒霉吗?”
可韩愈在阳山照样干得热火朝天:
他废除“人殉”旧俗,修学堂,教百姓读书,临走时阳山百姓哭着拦路,把他的靴子留下当纪念———
这就是他的脾气:不管官多大,先得对得起“良心”二字。
三、:硬刚皇帝的“敢死队队长”———
一篇《谏迎佛骨表》,差点把自己玩死~
公元819年,韩愈迎来人生最惊险的“作死时刻”。
这年,唐宪宗要搞个“大场面”:
把陕西法门寺的“佛骨舍利”迎到皇宫里供养。
这佛骨30年一开,据说能“祈福消灾”,一时间全国疯狂跟风:
有钱人抛家舍业去烧香,穷人卖儿卖女捐香火钱,甚至有人为了“表忠心”,在寺庙前自焚。
韩愈一看这架势,气得拍桌子:
“皇帝带头搞迷信,国家早晚要完!”
他连夜写了篇《谏迎佛骨表》,字字如刀:
-?先骂百姓:
“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生业”———
你们疯了吗?
?再怼皇帝: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看见没?信佛的皇帝都短命!
唐宪宗看完,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怒吼:
“韩愈敢咒我短命!拖出去砍了!”
看到这的七玥:“据说后来这个皇帝确实短命,哈哈哈哈,我觉得韩愈很有玄学体质~”
“宰相裴度赶紧求情:
“韩愈是傻,但他是忠心啊!杀了他,天下人会说您容不下直臣。”
最后,韩愈捡回一条命,被贬到潮州———
那地方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离长安8000里,瘴气弥漫,据说“十去九不还”。
贬谪路上,韩愈的小女儿因为受不了颠簸和严寒,病逝在途中。
他抱着女儿冰冷的尸体,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哪怕痛到极致,他也没说一句后悔的话。
到了潮州,他没自怨自艾。
(?_?|||)
看到当地百姓还在“以男女为隶”(把儿女当奴隶抵债),他立刻下令废除;
看到没人读书,他就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建学堂,还亲自讲课。
潮州人感念他的好,把山改叫“韩山”,江改叫“韩江”,至今还有“一片江山尽姓韩”的说法。
八个月后,唐宪宗气消了,把他调到江西袁州,他又在袁州废除奴隶制度,让七百多个奴隶重获自由。
有人说他“轴”,可这“轴”里,藏着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硬气。
四、:单枪匹马闯藩镇———
文人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公元822年,55岁的韩愈又干了件“惊天大事”。
当时承德节度使王廷凑杀了朝廷派去的节度使田弘正,自立为王,还攻打邻近州县,唐军打不过,只能派使者去谈判。
满朝文武都知道这是“送死活儿”———
王廷凑是个“武夫”,手下全是亡命之徒,之前去的使者不是被砍了,就是被骂回来。
这时候,韩愈站出来说:“我去。”
亲友都劝他:
“你一个文官,去跟一群刀把子讲道理,不是羊入虎口吗?”
韩愈笑了:
“道理讲不通,死了也值;讲通了,能救多少百姓?”
到了王廷凑的军营,只见帐外刀斧手林立,杀气腾腾。
王廷凑故意刁难:
“我手下将士不服朝廷,你敢跟他们说吗?”
韩愈毫不怯场,走到将士们面前,先夸他们:
“你们都是忠义之士,当年田弘正叛乱,是你们帮朝廷平的,朝廷记着你们的功!”
将士们听了,脸色缓和了些。
接着他话锋一转:
“可现在你们跟着王大帅叛乱,朝廷要是真发兵,你们老家的父母妻儿怎么办?
田弘正当年多威风,现在呢?
叛乱的下场,你们比我清楚!”
这话戳中了将士们的软肋———
他们大多是河北人,谁不想家人平安?
王廷凑一看手下被说动,赶紧打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