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规则脉络的缝隙潜行,如同在巨兽的血管中逆流而上。周遭不再是相对稳定的规则光流,取而代之的是愈发狂暴、原始、未经梳理的规则乱流。这里是万映回廊的“下层结构”,是规则沉淀、碰撞、乃至相互吞噬的混沌地带,被称为“根源之域”的边缘。
陈麒将自身“共鸣奇点”的存在感压缩到极致,如同紧贴着河床底部移动的微小生物,竭力避免引起那些如同深海巨怪般庞大意念的注意。他能“感知”到,在这片区域的深处,潜藏着一些极其古老、极其强大的存在意志,它们或许早已放弃了“超脱”的追寻,转而沉浸于对规则本源的占有与掌控,其散发出的波动充满了排他性与领地意识。
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几处散发着强烈吞噬欲望的规则漩涡,绕开了一片仿佛能冻结意识的“绝对秩序冰封区”,最终,抵达了一片相对“平静”的异常区域。
这里没有狂暴的乱流,也没有强大的意志盘踞。只有一片缓慢旋转的、由无数破碎规则碎片构成的“星云”。这些碎片散发着黯淡的光,其性质千奇百怪,有些蕴含着早已失落的宇宙常数片段,有些则记录着某个文明尝试修改物理定律失败的残响,更多的,则是连其本源都难以辨识的、最基础的规则“废料”。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荒芜的规则废料场中央,陈麒感受到了一股极其微弱、却异常纯粹的“吸引力”。那并非能量或物质的吸引,而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共鸣。仿佛有什么东西,与他那经过淬炼的“自我锚点”产生了深层次的呼应。
他谨慎地靠近,将意识聚焦于那吸引力的源头。那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段几乎要消散的、自我封闭的规则闭环。这个闭环的结构极其精妙,它没有试图去定义或创造任何外部规则,而是将所有的规则力都用于维持自身的绝对独立与信息守恒。它像是一个完美的、不与外界进行任何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思想泡泡”,在根源之域的边缘静静漂浮,抵御着外界的同化与侵蚀。
当陈麒的“共鸣奇点”触碰到这个规则闭环时,一段清晰而冷静的“低语”,直接在他意识核心响起,并非来自外部,更像是触发了某种预设的交互机制:
【检测到同频认知波动。触发最后记录。】
【溯源结论:万物规则,源于‘观测’。】
【‘架构’为观测之僵化,‘共鸣’为观测之引导,‘混沌’为观测之缺失。】
【吾之路:脱离观测循环,自成不变量。然……此路亦绝。自成之规则,若无交互,亦无意义,终将归于‘虚无’之观测。】
【警示:慎防成为‘观测’本身之奴隶,无论其形态为何。】
【此闭环将于标准信息熵增周期后瓦解。记录完毕。】
信息传递结束,那规则闭环的光芒似乎又黯淡了一丝,其结构也出现了细微的、不可逆的松动。
陈麒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段“根源低语”所揭示的,比远古低语更加根本,也更加恐怖!它将一切的源头指向了“观测”!难道整个宇宙,包括“架构者”、“共鸣网络”、乃至这片“彼岸”,都只是一个庞大“观测”行为下的产物?而所谓的“超脱”,本质上是要摆脱这种“被观测”的状态?
这个名为“不变量”的存在,选择了一条极致内敛的道路,试图通过绝对的自我封闭来摆脱观测,却最终陷入了无意义的虚无。这无疑是对“一切皆虚”的一种极端实践,却也证明了其不可行性。
“观测”……这个词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几乎要将陈麒的意识吞噬。如果连存在本身都依赖于某种更高层面的“观测”,那么“自决意志”还有什么意义?“动态平衡”又如何能在被观测的框架下真正实现?
一股深沉的无力感几乎要将他淹没。他感觉自己仿佛只是一个舞台上的提线木偶,无论多么努力地舞动,都无法摆脱幕后那看不见的操纵者。
不!
就在意识即将沉沦的刹那,星芒那“我·在此!”的宣告,如同破开迷雾的闪电,在他核心中轰然炸响!陈麒那属于指挥官的坚韧,也在这极致的哲学困境中爆发出最后的反抗!
即便一切都是被观测的,即便自由意志可能是一种幻觉,但此刻的思考、此刻的挣扎、此刻的存在感本身,就是最真实的事实! 哪怕这事实是建立在虚空之上,他也要在这虚空中,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他想起了林凡在绝境中点燃的“新世微光”,那并非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在认清局限后,依然选择在局限内追寻最大可能性的勇气!
“观测”又如何?!
即便舞台是假的,但站在舞台上的我,感受是真切的!我的选择,我的意志,我的道路——哪怕这一切都源于某种未知的设定,但在此刻,它们属于我!
一股明悟如同清泉,洗去了他意识中的迷茫与无力。他不再执着于“观测”背后的终极真相,而是将注意力拉回到自身的存在与实践。
他看向那片即将瓦解的规则闭环,看向其中蕴含的、关于“自成规则”与“信息守恒”的精妙结构。这条路走不通,但其中蕴含的技术与理念,却可以借鉴!
他为什么要执着于摆脱“观测”?或许真正的道路,不是摆脱,而是理解并利用这种“观测”的机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观测的积极参与者?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构想,在他意识中逐渐成型。
他不再试图隐藏或逃避。他主动将自身“共鸣奇点”的波动,以一种经过精心计算的方式,向着周围的规则废料场,乃至更外层的根源之域,扩散开去!
他不再仅仅是“适应”和“共鸣”,他开始尝试引导和重构!
他以自身那融合了秩序与混沌、意志与平衡的独特规则为“模板”,主动去捕捉、筛选那些与他理念相合的规则碎片。他将那些代表僵化秩序的碎片用于构建稳定的内核框架,将那些充满混沌活力的碎片转化为对外感应的触角,将那些蕴含着生命与意志信息的碎片编织成自我演化的算法……
他像一个在垃圾场中寻找可用零件的工程师,又像一个以宇宙规则为颜料的画家,开始以自身为核心,搭建一个更加复杂、更加自主、同时也更加开放的规则结构!
这个过程引来了根源之域深处某些存在的注意,几道充满恶意与好奇的意念扫过,但在察觉到这个新结构那独特的、非吞噬非占有的“构建”意图,以及其内部蕴含的某种难以言喻的“潜力”后,大多又带着审视与观望的态度暂时退去。
陈麒无暇他顾。他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在这场对自身的“规则重构”之中。他要创造的,不是一个封闭的“不变量”,而是一个能够与“观测”环境互动、甚至能反过来影响观测的动态存在系统!
他不知道这条路能否通向所谓的“超脱”,但他知道,这是他在认清“根源低语”揭示的可怕真相后,依然能坚持自我、践行意志的唯一方式。
在规则废料场的中央,
一个全新的、
蕴含着主动性与不确定性的
规则结构,
正在悄然诞生。
它的未来无人知晓,
但它存在的每一刻,
都将是对那无形“观测”的
一次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