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政府需解散其武装部队,逮捕他们指挥官凯末尔,并将其战舰移交协约国。
如奥斯曼帝国东部省份发生暴乱,协约国可以派兵进驻当地。
协约国亦可在认为本身受威胁时派兵进驻奥斯曼帝国各地的军事重镇。
最后,在一个月之内奥斯曼帝国军队需退回1878年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边界。
1916年5月3日签订密约之后,奥斯曼苏丹哈米德二世宣布解散议会和现政府,任命菲利特为首的亲协约国人士成立新政府。
菲利特政府成立的第一件事情,便宣布凯末尔和议会宣布允许阿拉伯民族地区自治是叛国行为,要求逮捕和审判凯末尔和各地的主战分子,并命令小亚细亚的军政官员向协约国合作。
菲利特政府的命令,在整个奥斯曼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有心人士将印有《摩得洛司停战协定》内容的纸片在国内广泛传播。
此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奥斯曼人民愤怒了,不少小亚细亚半岛的官员拒绝了菲利特政府的命令。
在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防守的奥斯曼守军,拒绝对协约国舰队放行,并炮击了协约国军队的军舰,击沉了两艘登陆舰,造成了四百多名英军伤亡。
因为,在小亚细亚半岛战斗中,协约国陆军损失十分严重,此时已经无力再组织大规模登陆作战,所以协约国不得不撤销了占领伊斯坦布尔的计划。
不过,为了逼迫奥斯曼帝国尽快屈服,协约国鼓动已经重新武装起来的希腊出兵进攻奥斯曼欧洲部分的东色雷斯,若可以的话,一起攻下伊斯坦布尔。
由于此时奥斯曼军队主力集中在小亚细亚半岛,所以东色雷斯不少地方被占领了,但是奥斯曼军队最终守住了伊斯坦布尔大部分地区。
奥斯曼苏丹哈米德二世卖国行径被公开之后,小亚细亚半岛各地民族主义者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纷纷推选代表,迅速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安卡拉召开土耳其大国民议会。
这次会议上,各地代表选举了凯末尔担任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长,代表奥斯曼人民,并宣布《摩得洛司停战协定》是非法无效的。
1916年5月19日,凯末尔组织了国民政府,并担任了国民政府首脑,宣布废黜奥斯曼苏丹哈米德二世,实行政教分离,定都安卡拉,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随后,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在一些来自震旦国参谋建议之下,宣布退出了欧战,退出同盟国协约,但是保留与德国、奥匈帝国的外交关系。
同时,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承认了阿拉伯地区各个国家的独立,以及放弃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车臣等地,并承认他们的独立合法性,但是土耳其共和国并未放弃亚美尼亚地区。
为了争取来自东方震旦国的支持,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宣布放弃对高加索以北地区的统治权,将其移交给震旦国政府。
经过这几年版图的增长,震旦国的罗刹省等地都已经跟土耳其转入的领土接壤,所以当土耳其政府宣布放弃这些地区之后,震旦国迅速派遣早已集结完毕的五个民兵师和两个装甲师,进入这两个地区。
此时,这些地区早已经陷入了大混战,当地各自族群相互攻击。
在异地作战的土耳其人因为土耳其政府与震旦国政府有邦交,很快就得到震旦国政府帮助,陆续携带家产乘坐轮船回到土耳其。
对于一些顽固的当地土着,震旦国政府均按照以前的处理方式处理。
剩下的七百多万当地居民,则是绝大部分选择花钱买船票,由震旦国移民船送往非洲英属殖民地、法属殖民地。
最后,剩下的原来的居民不过一万多人。
随后,震旦国政府,宣布在黑海北岸地区设立两个省,并计划三年内从震旦国国内各地组织五百移民编成五十个移民师进驻这两个省垦殖。
因为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已经不是欧战参战国,所以震旦国政府便将部分库存武器和弹药以成本价卖给了土耳其共和国政府,使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军队装备为之一新。
虽然协约国觉得心里很不爽,但是毕竟震旦国政府并没有违反协约国与震旦国关于禁止震旦国政府不得售卖武器、弹药给同盟国的协议,所以他们也无从抗议。
被重新武装起来的土耳其军队,不仅装备了大量轻武器,甚至还装备了与协约国同一水平的坦克和飞机。
1916年6月5日,土耳其政府宣布进行西征,收复失地,组织了三十万大军渡过了海峡,前往支援被围困一个多月的伊斯坦布尔。
此时的土耳其军队早已经装备震旦国政府空运过来的新式装备,加之这场战斗是保家卫国的战斗,土耳其军队士气高涨,所以很快击溃以轻武器为主要装备的希腊部队,在半个月后攻入了希腊境内。
因为担心土耳其军队重新攻入巴尔干半岛,威胁攻打奥匈帝国的协约国军队的后路,协约国紧急派代表前往伊斯坦布尔,与土耳其政府协商停战。
最后,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双方都做了让步,1916年7月,欧战爆发六年之际,土耳其与协约国各方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协议。
协议首先确认了确认土耳其领土从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间的边界;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为土耳其领土。
其次,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土耳其所有,确认土耳其政府之前将部分占领区划给震旦共和国的合法性。
再次,双方相互放弃彼此之间的战争赔偿要求,土耳其偿还前奥斯曼帝国欠协约国的部分外债,协约国各国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权和财政、关税监督权,承认土耳其海关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