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的光在林远脸上投下一道冷白,他盯着那条没有署名的短信,手指在边缘滑了一下,随即把手机塞进外套内袋。走廊尽头的灯还亮着,脚步声由远及近。
老陈推门进来时带着一股夜风的凉意,手里拎着一个旧帆布包。陈默紧随其后,肩上背着笔记本电脑包,镜片上还沾着外面街灯的反光。周正言最后到,药盒在衣袋里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他没说话,径直走到角落的椅子前坐下。
林远已经打开了墙角的保险柜,从最底层取出一个深灰色密封箱。箱子表面有几道划痕,锁扣有些发涩,他用力拧开,掀开盖子。
“先清点。”他说。
陈默立刻蹲下来,伸手拿出两台加密对讲机。他按下测试键,频道里只传出断续的杂音。再试一次,延迟明显,回应信号慢了近两秒。
“频段被干扰过。”他低声说,“可能是上次使用后没彻底清除缓存。”
林远点头:“换备用模块。”
陈默从工具包里取出一个金属小盒,拆开外壳,将新的接收芯片装入。重新校准频率后,他对角落的老陈说了句“测试”,老陈按下手持设备上的通话键,声音清晰传回。
“通了。”
林远记下一组编号,在清单上打了个勾。接着取出四副防割手套,递给老陈检查。老陈逐一摊开,翻看指节和掌心的织物层,很快挑出三副边缘磨损严重的,叠好放进回收格。
“这些不能用。”他说,“万一碰到金属边沿,一划就破。”
周正言起身走过来,拿起一副新换的护膝看了看,又翻过背面检查固定带。“地下室地面不平,爬行时间长了,松了会响。”他说完,顺手从旁边工具盒里取了两条加宽绑带,“换这个,更稳。”
林远没反对,把更新后的配置记入行动清单。
接下来是照明装置。陈默打开一个扁平盒子,里面是三支微型LEd灯棒,无光源设计,靠热感应启动。他逐个测试开关,确认亮度与续航时间。
“通风管道直径够大,但弯道多。”林远指着图纸上的路径,“如果主通道有红外感应,强光或动作太快都会触发警报。”
“所以不能用常规手电。”陈默接话,“我已经在灯棒外层加了吸波涂层,反射率降到百分之三以下。只要移动速度控制在每秒不到半米,基本不会被捕捉。”
老陈拿起一支灯棒,试着弯曲了一下。“软的?”他问。
“碳纤维骨架。”陈默答,“可折叠,也能贴墙固定。”
林远把灯棒分配进各自的背包,然后从箱底取出一块巴掌大的黑色贴片。它薄如纸片,边缘有一圈暗色胶层。
“这是你做的?”他看向陈默。
陈默点头:“信号屏蔽贴片,能阻断小型摄像头三十秒。原理是模拟高频噪音,让图像处理器短暂过载。但必须贴得足够近,最好在一米内,直接覆盖镜头。”
“谁去贴?”老陈问。
“你最合适。”林远看着他,“你熟悉线路布局,动作也稳。而且东侧通道那段监控正好在拐角上方,需要仰身操作,别人不一定够得着。”
老陈没推辞,接过贴片仔细收进胸前口袋。
周正言这时开口:“破门工具呢?”
林远拉开箱子最后一格,取出液压剪切钳。整件工具接近四十斤,体积不小。
“太重。”老陈皱眉,“背进去容易暴露。”
“拆解。”周正言突然说。
三人同时看他。
“我看过说明书。”他语气平静,“这东西可以分成两个组件,前端是刀头,后端是动力舱。分别携带,到了节点再组装。虽然多花十几秒,但单人负荷减轻一半。”
林远沉默几秒,点头:“可行。”
他当场拆解工具,将两部分分别装入自己和老陈的背包。陈默则在一旁调试便携式信号探测器,确认能否识别隐藏探头。
“我设了个自动报警阈值。”他说,“一旦进入强电磁场区域,耳机里会有短促提示音。不过……”他顿了顿,“如果是被动式红外,或者压力传感,这玩意儿就没用了。”
“那就靠经验。”老陈说,“我以前修楼道线路时,知道怎么绕开老式警报器。关键是要慢,别碰墙,别踩接缝。”
林远听完,开始分发最终装备清单。每人一份打印纸,上面列明携带物品、功能说明和应急替代方案。
“林远负责主通道推进和核心区域取证。”他指着自己那一栏,“老陈在外围接应,同时处理监控屏蔽和突发障碍。陈默全程监控信号变化,发现异常立刻预警。周主任留在外围指挥点,保持与监管部门的联络通道畅通。”
周正言没动,只是把手里的保温杯放在桌上,轻轻旋开盖子。中药味慢慢散出来。
“我不上前线。”他说,“但我得确保你们随时能联系上外面。”
林远点头:“这是最重要的。”
四人围站在桌前,依次背上背包,模拟穿戴状态。林远检查每个人的肩带松紧,确认工具位置不会影响行动灵活性。
“现在测试夜视模式。”他说。
灯光熄灭,室内陷入黑暗。几秒钟后,耳机里传来一声轻响——是系统自检完成的提示音。
“一号,收到。”林远低声说。
“二号,正常。”老陈回应。
“三号,频道清晰。”陈默的声音平稳。
“四号,待命。”周正言补上一句。
林远切换到备用频道,再次呼叫。这次响应更快。
“再试一遍信号屏蔽。”他说。
陈默按下遥控器,房间内的wi-Fi指示灯瞬间熄灭,持续三十秒后恢复。
“有效范围五米内。”他说,“超出距离效果递减。”
林远记下数据,然后从箱子里取出最后一个物件——一个手掌大小的记录仪,外形像普通U盘,但侧面有微型麦克风孔。
“如果进了主控室,必须拿到物理备份。”他说,“服务器可能远程清空,但本地硬盘不会那么快。这个能直接读取阵列接口,最多十分钟导出关键数据。”
陈默接过记录仪,熟练地检查接口针脚。“我来操作。”他说,“我对他们的系统架构熟。”
林远没争,只叮嘱一句:“时间窗口很短,一旦触发警报,最多给你三分钟。”
“够了。”陈默把记录仪放进内袋,拉好拉链。
房间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站着,没人脱下背包,也没人提议休息。
林远走到墙边,重新打开灯。光线洒在每个人脸上,映出疲惫却清醒的眼神。
“还有问题吗?”他问。
老陈摇头:“路线清楚,工具都顺手。”
陈默推了下眼镜:“设备状态最优,我可以随时出发。”
周正言看了眼手表:“消杀期三天,我们只有两个晚上可用。”
林远闭了下眼,再睁开时,声音低而稳:“那就定在后天凌晨一点十五分,等他们交接班间隙行动。目标明确——确认控制室位置,获取物理存储数据,安全撤离。不追人,不恋战。”
三人同时点头。
他最后检查了一遍所有装备的摆放位置,确认没有遗漏。然后关上密封箱,锁好保险柜。
“再试一遍频道切换。”他说,声音刚落,耳机里立刻响起第一声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