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惊澜班师回京的仪仗,虽不及出征时那般低调,却也并未过分张扬。然而,摄政王亲赴漕运,于吕梁洪大破贼寇,肃清淮安,稳定帝国命脉的赫赫功绩,早已通过官方邸报与民间传言,如同春风般吹遍了神京的每一个角落。
当那杆象征着无上权柄与赫赫战功的玄色“林”字大纛出现在永定门外时,京城轰动了。
以首辅李光弼为首的文武百官,皆身着朝服,于城门处相迎。道路两旁,禁军肃立,旌旗招展。更远处,是无数自发前来瞻仰摄政王风采的京城百姓,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欢呼之声如同山呼海啸。
“摄政王千岁!”
“王爷万胜!”
林惊澜端坐于神骏的乌云踏雪之上,依旧是一身玄色蟒袍,面容平静,目光深邃,并未因这盛大的欢迎而有丝毫得色。他微微抬手,向道路两旁的官员与百姓致意,动作从容而威严,引得欢呼声愈发高涨。
跟随在他身后的洛倾城白衣清冷,秦般若紫衣妩媚,新降的冷月凝则乘坐一辆遮掩严实的马车,心情复杂地听着车外的喧嚣。她们的存在,也成为了人群窃窃私语与无限遐想的焦点。
隆重的迎接仪式后,林惊澜并未返回王府,而是直接入宫,在太极殿偏殿向垂帘听政的太后与年幼的三皇子(已初步确定继承大统,尚未正式登基)禀明了漕运之行的详细经过,当然,某些涉及江湖隐秘与特殊手段的细节则一语带过。
太后凤颜大悦,对林惊澜不吝赞誉,当场下旨,厚赏此番有功将士,并对林惊澜再加封赏,其权势与威望,至此已如日中天,真正达到了“功高震主”的极致。只不过,如今能“震”的,只剩下那龙椅上懵懂的幼主和帘幕后的太后了。
夜色降临,摄政王府邸却并未恢复往日的宁静。一场小型的庆功宴在后花园的“揽月楼”举行,参与的都是核心团队成员。
苏云裳作为王府内宅的实际主持者,早已将一切安排得妥帖周到,她举止端庄,笑容温婉,看向林惊澜的目光中充满了自豪与倾慕。柳如烟、萧玉若、沈墨瞳、楚瑶、赵清璇、慕容婉(已从江南赶回)、韩灵儿等女皆在席上,莺莺燕燕,环肥燕瘦,各有风华,俨然已成一个小型后宫雏形。新加入的秦般若与冷月凝,也在此列,前者谈笑自若,很快融入,后者则略显沉默,好奇地观察着这一切。
林惊澜坐于主位,看着麾下文武兼备、红颜环绕的景象,心中亦不免生出几分睥睨天下的豪情。这是他凭借自身能力与魅力,一步步经营起来的基业。
宴至酣处,萧玉若汇报了惊澜商号趁势扩张,已基本掌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商业的成果;柳如烟则简要说明了听风阁对成国公残余势力及圣火教零星线索的持续追踪;慕容婉讲述了江南惊澜军女营的练兵情况。
一切都似乎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林惊澜并未被眼前的繁华与胜利冲昏头脑。他举起酒杯,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沉稳:“漕运虽平,然隐患未除。圣火教妖人潜伏暗处,其图谋深远,尤其是冷姑娘所言,京城之内,恐有身份极高的‘圣徒’隐匿。此獠不除,京城难安,天下难安。”
他看向柳如烟与秦般若:“听风阁与玄阴教需加紧合作,务必尽快将此‘圣徒’揪出!任何蛛丝马迹,不得放过!”
“是!”柳如烟与秦般若肃然应命。
他又看向苏云裳、楚瑶等人:“朝堂之上,安抚旧臣,提拔新进,稳定局势,仍需倚仗诸位。”
众女纷纷点头。
庆功宴在一种既有胜利喜悦,又带着未雨绸缪的凝重氛围中结束。
是夜,林惊澜独坐书房,并未召任何一位红颜相伴。他推开窗,望着皇城方向那璀璨却冰冷的灯火,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棂。
京城圣徒……会是谁?
是某位看似忠贞的老臣?是某位深居简出的宗室?还是……就隐藏在自己未曾注意的角落?
这潜伏在帝国心脏最深处的毒蛇,其威胁,远比明刀明枪的漕帮、天罗教要大得多。
平静的湖面之下,暗流愈发汹涌。他知道,返回京城,并非斗争的结束,而是另一场更加凶险、更加隐秘的战争的开端。